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上干云霄——豪气干云 B.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形影相吊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休戚相关 D.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三顾茅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军队????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忠诚???? C.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 D.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眼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王充①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②,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③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节选自《论衡·订鬼篇》) [注] ①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 ②寝衽:卧床不起。衽,音rèn,卧席。?? ③传:这里指《吕览》。原文是:“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1、上文提到的“传”即《吕览》,也被称为《??????》。 2、“庖丁解牛”这个典故本身要说明的道理是??????????????????。文中举“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 3、从上文内容看,标题“订鬼”的意思是(??)。 A.对“鬼”加以研究 B.就“鬼”进行讨论 C.修正人们关于“鬼”的认识 D.给“什么是鬼”下一个定义 4、在作者看来,“鬼”是如何产生的?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本题解析:无 [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之内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日“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丕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原文有删节) 【注】①胼胝: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荷畚锸 荷:挑 B.而幽敞各极其致 致:尽头 C.险者夷之 夷:使……平坦 D.都堪泛月迎风 堪:可以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的一组是(???? ) ①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②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③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④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家旁有座名为“寓山”的小山,原是季超、止祥两兄弟交换所得,后来被废置。二十余年后作者辞官回家,路过寓山,动了建造山园的心思。 B.作者只想在山上修建三五座房子,虽然自始至终对于客人的建议不以为然。但在修建过程中兴致愈加浓厚,朝出暮归,乐此不疲,痴迷于山园建造。 C.作者营构山园时,讲究水石、室庐与花木的搭配适宜,轩与斋、室与山房以类相从。桥、榭、径、峰高低错落;体现了虚实相映、聚散结合等特色。 D.山园的建造,始于乙亥仲冬,至丙子孟春建成草堂、斋与轩,当年仲夏又开始营建,后又经过从十一月到第二年春天的百余天修建,山园终于告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拜为上卿??? (2)臣等不肖???(3)独畏廉将军哉!??? (4)顾吾念之 小题2:(2分)下列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B.宣言曰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且庸人尚羞之 小题3:(2分)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且庸人尚羞之 B.而相如廷叱之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耻学于师 小题4:(6分)翻译下列句子 (1)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5:(3分)相如“不肯与会,常称病”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请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小题1:(1)授官?(2)不才??(3)难道??(4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