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5 19:23: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在下列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使其组成前后衔接,意思连贯完整的一段话。(3分)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①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②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③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
④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⑤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⑥在漫长的岁月中
依次填入的序号是 ????????????????????????????????????


参考答案:②⑤⑥①④③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所给六句话,②⑤说的是中国诗歌的历史,应为一组;④③谈的是诗人及诗歌创作,应为一组;⑥与“历史”衔接紧密,应在②⑤之后;①是由诗歌的历史到人的过渡,应在⑥之后④③之前,全段文字的总体顺序由诗到人,由中国诗歌的历史到诗歌创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参考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渔舟唱晚,响穷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以德治国。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题文】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 处世(处理事务)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
寒秋(深秋)              含沙射影(暗地里诽谤中伤)
B 动身(动一动身子)       动人心弦(激动人心)
动辄(动不动就;常常)     兴师动众(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
C 火并(同伙决裂)         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
久仰(长久仰慕)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分)
D 采风(搜集民歌)         闻风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风闻(由传闻而得知)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参考答案:【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A 处世:在社会上与人往来。动身:启程上路。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混杂在一起)。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2分)
A.“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时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个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B.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花。午饭后,宝玉倦怠,贾蓉妻秦氏安排宝玉在上房内间休息。因墙上挂有“燃藜图”和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心中不快,后到秦氏卧室歇息。
C.荣宁两府的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荣国公居长,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善,其妻贾母是金陵世勋史候家小姐,生二子名曰贾敬、贾政,贾宝玉和贾环是贾政之子;宁国公儿子贾代化,孙子贾珍,贾蓉是贾珍之子。
D.听说秦可卿病故,宝玉急火攻心而吐血;贾珍悲痛之极,哭得泪人一般;丫鬟宝珠触柱而亡。贾珍愿为其丧礼尽其所有,不仅为她置办了贵重的棺木,而且花千两银子为贾蓉捐了龙禁尉,以抬高其身份。小丫头瑞珠甘为义女,在灵前哀哀欲绝。
E、贾珍之友冯紫英推荐大夫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张大夫认为,秦可卿的病是忧虑伤脾,肝目忒旺,经血不能按时而至造成的。其病根源在于秦可卿心性高强、聪明过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C“生二子名曰贾敬、贾政”错,应为“贾赦、贾政”。D触柱而亡的是瑞珠,为义女的是宝珠。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