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骏 ??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参考答案:
17.B
18.D
19.A
20
本题解析:
17.齿:并列,排列
18.而:转折;目的)A则:却,表转折
B、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C、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19.A都是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20.“但各种马仍争斗不断,落得空欢喜一场”不当,是因为“粮饷供应不上”
参考译文:
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用来造访王母,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那些按照马的上下等级来得到不同俸禄的人,也没有不乐意的。
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所以冀地以北纯色的为上等马,住在天闲,用来驾御国王乘坐的车;那些杂色的为中等马,住在内厩,用以国王乘车补缺的备用和战事用;冀地及济河以北的马,住在外厩,诸侯和王公贵卿大夫以及派往四方的官员们用它们;江淮以南的为散马,用来传递书信、服各种劳役,大事不用的。那些养马者的俸禄也看马的高下而有高低,和造父原来的做法一样。
等到夷王的末年,盗贼蜂起。内厩的马按规定应当参战作军马,但是这些马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四处乱逃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只好命令外厩的马也参加战斗。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给天子驾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相遇,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被打败了。强盗败走之后,内厩的养马人和马才冲上前去,结果周夷王反而认为内厩的马和养马人立了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逃跑了。那些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
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宫廷里驾车,不习惯沙场作战。天闲厩的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下令改让散马参战。养散马的人说:“作战的马需要有力气,吃得饱才能力大。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因而感到惭愧。他安慰了养马人一番,打发他们回去,并且下令,今后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由于饲料供养不足,这对于天闲厩和其余三级马来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于是,天闲厩的马和其他三类马,都逃到田野,马足相交,看见庄稼就啃就吃。老百姓无法耕种,年老体弱的人都相继饿死,年轻力壮的都被逼得当了强盗,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行军打战,天下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晟传
孙晟,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昇相,晟事昇父子二十余年。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遣翰林学士锺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州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重进与永德有隙,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锺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已而周兵数败,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余人皆杀之。晟临死,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景闻晟死,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辟:征召来授予官职。
B.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副:做副手。
C.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对:正确
D.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收:收押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世宗亦以暑雨班师常以身翼蔽沛公
B.景知二将之相疑也臣之壮也,尚不如人
C.世宗欲尽取淮南乃止大王亦斋戒五日,臣乃敢上壁
D.有文辞,尤长于诗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晟为人好学,有文辞,因此,他受到李昇的延揽重用。他虽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寒暄,但坐定之后却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都能够忘记了疲倦。
B.周世宗征伐淮南的时候,李景曾派王崇质为使者孙晟为副手谈和,表示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但后来李景又有反悔而不肯割地给周。
C.孙晟与冯延巳并为李昇的宰相,他曾奉表出使和谈而被周世宗扣留,并被带到了周的京城,虽受周世宗的优厚待遇却不肯折身事周,最终遭到杀害。
D.孙晟在出使之初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在衔命出使周的过程中,他与其他使臣机智灵活地应对时局,疏解国难,最后以身报国,获赐鲁国公之号。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奔于吴。(5分)
(2)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对:回答
小题1:A项,因为,介词/用,介词;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才;D项,介词,在……方面
小题1:“李景曾派王崇质为使者孙晟为副手谈和”错,应该是“李景曾派孙晟为使者,王崇质为孙晟的副手”。
小题1:(1)“伏诛”“ 乃”“ 其”“ 妻子”“ 于”(2)“押”“ 还”“ 而”“ 见留”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孙晟,密州人。好学,有文才,尤其长于诗歌。天成年间(926-930),朱守殷镇守汴州,请孙晟当判官。守殷^造**,被杀,孙晟抛妻弃子,逃奔到吴。当时,李昇刚夺了杨氏政权,招纳四方贤士,得到孙晟,喜欢他的文才,任他当教令,他因此而知名。晟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寒暄,坐定之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听的人忘了疲倦。李昇非常喜欢他,经常和他商量大事,很合心意,任命他当右仆射,与冯延并为宰相。孙晟侍奉李昇父子长达二十多年。
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害怕,派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周世宗不答应。于是李景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当孙晟的副手奉表,钟谟与孙晟等人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每年贡纳百万钱财来供应周的军队。而周世宗决心完全攻占淮南才停止进军,因此留住使者不准回去,加紧攻打寿州。钟谟等看见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周军士气很盛,寿州危急,就说:“请陛下宽限五日不杀我们,让我们回去取表,进献淮北诸州。”周世宗答应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李德明、崇质南还,把钟谟与孙晟留了下来。李德明等回去后,李景后悔,不肯割地。周世宗也因为暑热多雨而退军,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进攻庐州、寿州。李重进与张永德有矛盾,李景知道二将相互猜疑,就用蜡丸书送给李重进,劝他反周。
当初,孙晟奉命出使,对王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永陵是李昇的墓地。等到王崇质回去后,孙晟与钟谟都被带到了周的京城,住在都亭驿,待遇优厚。不久周兵数次失败,周世宗很忧愁,召见孙晟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孙晟不答,周世宗愤怒,但未立即发作。恰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上,书里有很多斥责周过恶的话,因此周世宗发怒,立即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把孙晟下狱,把孙晟及其从者二百多人都杀了。孙晟临死,正其衣冠,望着南面礼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了!”于是孙晟被杀。李景听说孙晟死了,就赐封他为鲁国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 “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见仓海君东:到东方
B.良因怪之怪:认为……奇怪
C.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衣:衣服
D.父曰:“履我!”履:动词,穿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笑而去因人之力而敝之
B.父以足受敢以烦执事
C.故遂从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D.良为他人言且君尝为晋君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甩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中句子。(10分)
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5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C衣:穿着。D给```穿鞋。
小题1:B介词用。
小题1:A张良这个大力士错。 B为其老,强忍。C“一心事二主”的人错。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数、说、善、其、句意各一分。②东、肆、阙、焉各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碑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往往有得——得:心得/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盖音谬也——谬:错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舞:跳舞。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坐:端正地坐着。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D.托遗响于悲风悲风:指秋风。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于是饮酒乐甚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寄蜉蝣于天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B.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扣舷的歌声深深打动,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
C.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理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
D.这篇抒情赋,既有“寄蜉蝣于天地”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舞:使……跳舞。此处舞是使动用法。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与B项于均表被动,A由于,C在,D比。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虽然还能正襟危坐,内心早已波澜翻腾”理解有误。“正襟危坐”正是“愀然”的外在表现。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