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歌
无名氏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⑴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诗通过哪些语词渲染了“凄苦”之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使用了字词反复的修辞(1分)。第一首通篇连用四个“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送别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杨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
本题解析: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正确的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②将迅猛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技巧。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和打击,表达出一种激愤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白头”“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
跋子瞻和陶诗
宋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小题1】概括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苏轼的形象。(5分)
【小题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苏不以迁谪为意,随遇而安,乐观旷达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可先确定写作手法,读后发现,此诗是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的遭遇与心态,由关键词“饱”“细和” 很容易得出苏轼的随遇而安,乐观旷达,陶渊明一样的情趣;“百世士”风味“表现出他是一个率性的百代名士。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出处虽不同”是指陶渊明和苏轼的人生选择不同,“风味乃相似”侧重指陶渊明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