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5 20:06:2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与丑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1)下列对小说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从卡西莫多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
B.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
C.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后来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D.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
E.面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人远比那些外表英俊潇洒而内心阴险狠毒、虚伪的人高尚和美丽。在这个故事里,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相互交织,外表和心灵相互分离。
(2)选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绘这一场面,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动物性本能而以独拔于万类的思想和情感在地球上燃起了通天巨火之时,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伦亲情意识由个体拓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意识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时,人伦亲情便成为人自我创造而又能以此塑造自我的一种文化表征。正如甘阳先生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所概括的那样:“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伦亲情意识已在人类的整体性意识中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意识,但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较之下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更为悠久,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谱系中,尽管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庭抗礼之势,但在总体功能上都凸显出对人伦的特别倚重,以至于成为历代中国人自觉的精神追求或集体无意识的族群记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审美反映,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也同样是悠久而绵长的。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和现代文学记忆中,从《诗经》“蓼莪”中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到唐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朱自清《背影》中儿子的凄凉之“心”与父亲的衰颓之“影”,到余光中《日不落家》中的四个女儿跨越北美、西欧的离散之苦与父母固守孤岛的空巢之悲……,这至真至纯的情,至善至美的爱,都把人伦亲情演绎成为一部美不胜收的神话,一部令人心旌摇荡的罗曼史!
②然而,中国现代文人毕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实质性的分野,中国现代文学毕竟也逐渐挣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母体而建构了崭新的文学工程。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出于对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出于现实的文化策略的考虑,提出了今天看来不无偏激和偏颇的一系列革命性主张,对传统文化作出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但历史的车轮既离不开激进的推动力,也离不开保守的摩擦力,不到百年的时间,来势凶猛的文化保守主义又卷土重来,把昔日炙手可热的文化激进主义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③我无意自沉于保守和激进、现代与传统之争的学术陷阱之中,只是想尽可能直面现代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事实,尽可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而着力于对现代作家与传统关系真相的窥探。透过这组现代作家的亲情散文,我们将会真切地看到这样的文学情境:不论现代作家在与传统文化分手时的外在风姿是决绝还是暧昧,当他们进入自己的亲情场景时,他们的笔下都会萦绕着来自他们天性或文化传统的人伦眷怀,有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养成的价值认同和礼赞。这不仅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作家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也不仅说明人伦亲情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暌隔,而且还更生动地表明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实际的生命创造远比外在的文化姿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作家之为现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在于他仅仅酣眠于传统的温情和沉醉于古典的诗意,而在于他把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和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为他进行现代独创的必备资源。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有关“人伦情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是否具有亲情意识,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B.人伦亲情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一种本能。
C.亲情表达对亲情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人伦亲情意识是由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
E.比较而言,中国具有更为悠久的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引引用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B.作者认为,甘阳对《人论》基本思想的概括可以涵盖人与亲情意识的内在关系。
C.引用《诗经》“蓼莪”是为了证明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伦亲情意识。
D.《日不落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样,都很善于表现人伦亲情意识。
小题3: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贬中有褒的。请根据第2段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褒扬。(4分)
????????????????????????????????????????????????????????????????????????????????
小题4:第3段中,作者说“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现代作家身上存在的一个矛盾现象。请根据文意,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B
小题1:C
小题1:⑴


本题解析:
小题1:(A.“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强调人类和动物的亲情意识在性质和程度上有显著不同,但不排除动物也有亲情意识,所以亲情意识的有无不是人类和动物界的区别。B.“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都说明人伦亲情意识不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本能。)
小题1:引用《诗经》是为了说明“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很悠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杨利景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大多是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一种“比较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较的结果是,当代文学既没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没有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更没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于是得出结论: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文学价值的判断当然可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来得出,但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我觉得还是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在此过程中极易生成一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较。
  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学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门槛的降低和“准入”机制的取消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笼统的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已经经过了“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过滤掉平庸之作,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不断阐释,提升、放大它的经典品质,远非历史的原貌。而当代文学由于时间切近,显然没有经过或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同样存在这种危险。我们视域内的西方文学,到底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学?古典的,现代的,抑或当代的?美国的,法国的,抑或英国的?仅就美国当代文学而言,是辛格、赛林格代表的文学,还是谢尔顿、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学?抑或是别的作家代表的文学?如果不加细化区分,这种比较同样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
  对当代文学本身而言,我们的“在场者”身份恰恰对我们认识时代的文学构成了某种遮蔽。事实证明,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对当下文学进行整体评价的无力感其实反映了“在场者”“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
当代文学不断遭遇非议,还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人习惯于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兴衰,慨叹今天的文学“边缘化”了。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比较 对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诚然,我们的文学一度确实万众瞩目、无限荣光。但那种荣耀更多的是被文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赋予的,也是以牺牲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代价获取的。当下文学的“式微”、“边缘化”、“没落”不正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吗?
今天,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也多样化了。秉持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彼此龃龉。比如针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有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痛斥网络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网络让文学变了味”,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大众主义的立场,声言“一切终将成为网络文学”。一个标准多元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时代。这种争议往往又很容易升级为相互指责、彼此非议
总之,我们可以善意地指出当代文学的病象,使它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痛斥,这样只能于事无补——何况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一团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代文学屡遭质疑和否定,原因之一是论者大多基于“比较主义”的逻辑,通过横
向或纵向的比较,发现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B.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学。
而当代文学创作则掌握在更多的 人手中,是一种大众主义的文学。
C.因为当代文学没有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所以与未经细化区分的西方
文学的比较是不平等、不匹配的。
D.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之所以能获得万众瞩目的无限荣光,是因为它牺牲了文学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E. 在作者看来,立论基础、立论者身份、文化语境及评判标准等是影响人们对处于正
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作出判断的因素。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的笼统比较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是不科学的。
B.由于“在场者”的身份,我们对当代文学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被遮蔽的局限,在整体评价时产生无力感。
C.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当代文学同样能经过“历史的淘汰”过滤掉平庸之作,再经过阐释、提升、放大后产生经典。
D.当代文学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糟,评价当代文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善意地指出病象,使其更加健康成长。
小题3: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比较,当代 文学的现状如何?试简要概括。(4分)
小题4:针对一些人对当代文学的质疑或否定,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A、E(B.原文是“文学创作在更多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低碳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了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2009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过度依赖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生活中每个人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基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1.下列对“低碳经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首先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
B.“低碳经济”也意味着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C.“低碳经济”需要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
D.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有三种,戒除“便利消费”、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和“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2.下列有关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主要途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戒除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B.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并使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C.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必须完全戒除。
D.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所以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
B.一些减肥群体依赖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会增排温室气体。
C.不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上学,不过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就可以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D.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驶3000至5000公里,可是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可见在中国使用私家车都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一种嗜好。


参考答案:1.D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跟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 ——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 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 一起往东湖看雪……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
小题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小题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小题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诗句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