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5 20:14: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厉公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谓厉公曰:“必先杀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诺。”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杀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巨。”“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于其臣矣。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虺有言,不谷之说:通“悦”,喜欢。
B.而君独之伐:攻伐,攻打。
C.箴谏不可不熟:仔细考虑。
D.宣王春居,几为天下笑矣微: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君王在明辨他人的谏议后所产生的行为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晋厉公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②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③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④寡人请今止之
⑤(齐宣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⑥赵简子沉鸾徼于河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辑录了几则君王与大臣之间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君王要戒骄恣,明辨大臣忠直与否。
B.魏武侯起初很自负,认为自己比臣属高明,后在李悝的劝谏下,才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C.齐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三年还未完工,其他大臣都不敢进谏劝阻,只有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进谏,从而阻止齐宣王继续建造。
D.赵简子对臣子要求很严,对鸾徼这样只会一味让君王沉湎于享乐的大臣予以严惩,把他沉入河中。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3分)
(2)是长吾过而绌善也。(3分)
(3)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王卞于军中置宴。一角牴夫甚魁岸,负大力,诸健卒与较,悉不敌。坐间一秀才自言能胜之,乃以左指略展,魁岸者辄倒。卞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注释】①角牴夫:摔跤手。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伐:夸耀。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和“攻打”没有任何关系,根据前面的“忧”可知应译为“夸耀”。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君王”特征是“在明辨他人的谏议后所产生的行为表现”的一组,①晋厉公听信谗言,不是“明辨”。 ③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不是在听取劝谏后的行为。⑥赵简子自己明辨大臣忠直与否,文中未涉及听取他人的言论或谏议。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错,春居是循循善诱,是讽谏。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莫之救——没有谁援救他,莫之哀——没有人哀怜他。(宾语前置)(2)长——助长,绌——磨灭,善——长处。(3)督——审察,责——责求,可与——可以跟。
小题5:
试题分析: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找名词(代词)、定句读,看虚词、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以为神(并列谓语)叩其故(陈述对象变化)秀才云(引文)此人怕酱(句意转换)预得之同伴(句意转换)先入厨求得少许酱(陈述对象变化)彼见辄倒耳。
【参考译文】
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胥童对厉公说。“一定要先杀掉三个姓郄的。他们家族大,对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会威逼公室了。”厉公说;“好吧。”于是就派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犨、郄锜、郄至,陈列他们的尸体示众。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诸侯们没有谁援救他,百姓们没有人哀怜他。过了三个月,就把他杀死了。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
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大夫们的谋虑,没有人赶得上我了。”只站了一会儿,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李悝快步走上前说:“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成就了很大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身边的人说:‘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请问这是什幺原因?’庄王说:‘仲虺有话,我很喜欢。(他)说:“诸侯的品德,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就会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就会保存自身;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灭亡。”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臣子们的谋划,又都赶不上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李悝接着又)说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那怎么可以呢?”武侯说:“你说的好。”(从此以后)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对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赶紧召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宫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鸾徼就给我弄;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鸾徼就给我修建;我曾经爱好良马和好驭手,鸾徼就给我找。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错而磨灭我的长处啊。”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国君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而不会跟他一起为非;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13.王卞在军中设宴款待宾客。有一位摔跤手体格魁梧,力气大,很多健壮的士兵和他较量,都敌不过。席间有位秀才自夸自己可以战胜这位力士,秀才略伸出左指,力士就倒在地上起不了。王卞大为惊讶,以为秀才是个神人,叩问他原因,秀才说:“他怕酱汁,我事先从他同伴那里得知,因此我先到厨房里要了一些酱汁,他看到我手上沾有酱汁,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缔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肠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征为尚书。帝征吴,以畿为尚书仆射,统留事。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帝为之流涕,诏曰:“昔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故尚书仆射,于孟津试船,遂至覆没,忠之至也。朕甚愍焉。”追赠太仆,谥曰戴侯。
注:牸?:雌性动物。??????????????????????????(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继母苦之苦:辛苦
B.举孝廉,除汉中府丞除:任命、授职
C.荀彧进之太祖进:推荐
D.渐课民畜牸牛课:督促劝勉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杜畿“政绩”的—组是(3分)??( ????)
①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②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
③追拜畿为河东太守????????④自是少有辞讼
⑤亲自执经教授????????????⑥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畿年轻时便表现出了非凡才能,担任郡功曹,果断公平地处理了一批案件,深受好评,被举为孝廉。
B.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很凋敝,只有河东郡最先平定,所受的损害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河东郡,他督促百姓畜养牲畜,并开设学堂,亲自讲学,河东郡因此富庶而开化。
C.杜畿在河东治理有方,深得民心,邻郡叛乱,百姓却无二心。太祖征伐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送粮食,途中无人开小差。
D.文帝时,杜畿担任尚书及尚书仆射等职,对文帝也忠心耿耿。因替文帝制作御船,在试船时不幸落水而死,文帝为之十分感动,追赠他为太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3分)
译文:?????????????????????????????????????????????????????????????????????????????
(2)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3分)
译文:???????????????????????????????????????????????????????????????????????????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苦:让……吃苦,虐待)
小题1:(①表现他孝; ③是其升官情况;⑥是说“弘农、冯翊”的县邑响应叛军)
小题1:(“公平地”错,原文中有“虽未悉当”)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译句子(6分)
(1)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也,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译:??????????????????????????????????????????????????????????????????????????????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习题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质:(作为)人质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参考答案:
1.B 2.D 3.C


本题解析:1.B(狱,官司)
2.D(①句与④句,只是办案中的作法,不能视为确凿的结案证据。)
3.C(“甘愿作人质”的不是差役,而是差役说解思安愿作人质。)
参考译文
当初,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强盗时丢失了,数年不知道孩子的下落。后来发现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苟泰以此状告赵奉伯。苟泰与赵奉伯都申言那是自己的儿子,并都有邻居作证。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李崇说:“这容易弄清楚。”令二人与那孩子隔离(拘禁),拘禁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他二人说:“你儿患病,不久前突然死亡,(官府)解除监禁,你可出去办理后事。”苟泰听后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赵奉伯只是叹息,没有特别悲痛之意。李崇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就把孩子判给苟泰,追究赵奉伯诈骗罪。赵奉伯于是如实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个儿子,于是便冒认了这个孩子。”
另外定州流民解庆宾兄弟因犯法一同被发配扬州充军。弟弟解思安躲避劳役逃回来,解庆宾怕以后为此事追究责罚,(想把弟弟的)户籍注销,于是冒认城外一具死尸,诈称其弟被人杀害,将尸体送回家中殡葬。(这死人的相貌)很像解思安,见到的人难辨(真假)。又有女巫阳氏自称见到鬼,述说解思安被害时痛苦饥渴之情景。解庆宾又诬告同为配军的苏显甫、李盖杀害了解思安,经州治大堂审理此案,二人受不住刑罚之苦,各自(违心)招认。
官司将结案,李崇发现疑点,暂停结案。他密遣州内人不认识的两个差役,自称是从外地来的,找到庆宾告知:“我们住在本州,离你这里有三百里,最近有一个人经过我们那里到家中投宿,夜里一起聊天,我们怀疑他有问题,当即便追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是被流配充军,躲避劳役逃出来的,姓解字思安。当时我们打算将他送交官府,他哀求我们,称‘我有兄长叫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你们若是怜悯我,就去告诉他,替我说清原委;家兄闻此一定会重谢,拿出所有资财他都不会吝惜。现今只管把我作人质,若是前去什么报偿也没得到,再把我送到官府也不晚呀?’因此,我们来拜访你说明情况。你估摸要放你弟弟应给我们多少财物。如果你不信,可随我们察看实情。”解庆宾怅然失色,请求我们稍等一下,自己好去筹备财物。二差役将情况详细禀报李崇。李崇逮捕了解庆宾,问道:“你弟弟逃跑了,你为何冒认别人的尸体?”解庆宾认罪招供。再审问李盖等人,他们说自己是屈打成招。几天之后,解思安也被人绑缚送来。李崇传唤女巫来见解思安,打了她一百鞭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晏子谏杀圉人
景公使圉人【注】养所爱马,死,公怒,令人操刀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之,使知其罪,然后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圉人:yǔ 养马人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死 (突然)令人操刀养马者(押解)
B.公矍然曰(愤怒的样子)以狱(下属)
C.臣为君之(列举罪状)然后之狱(送)
D.又杀公之所最马 (好)公喟然叹曰(生气的样子)
小题2:简答题:晏子是怎样让景公由最初要杀圉人到最后却放了圉人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晏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或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解:肢解。B矍然:惊惧的样子??属:交给。D喟然:感慨的样子??
小题2:
试题分析:晏子先列举圉人的罪状,指出应该被杀的三点理由。因为圉人使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军队被邻国削弱。让景公听后幡然醒悟。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齐景公派一个养马的人饲养所爱的马,马得急病死了,景公很生气,命令人拿刀肢解养马的人。这时,晏子在景公面前陪着,身边的人拿着刀进来了,晏子制止他们,然后问景公说:“古时候尧、舜肢解人,从躯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恐地说:“尧、舜不肢解人,肢解人从我开始。”于是不肢解养马的人了。景公说:“把他关进监狱。”晏子说:“这样做使得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行就死了,我请求替您历数他的罪行,使他知道自己的罪行,然后把他送进监狱。”景公说:“可以。”晏子一件一件地列举说:“你的罪行有三条:景公要你喂马而你让马死了,是判处死罪的第一条;你所饲养死的马又是景公认为最好的马,这是判处死罪的第二条;使得景公由于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了后,必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听了后,必定轻视我们齐国。你饲养死景公一匹马,使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军队被邻国削弱,这是判处死罪的第三条。现在把你关进监狱。”景公感慨地说:“您把他放了吧,您把他放了吧,不要损伤我的仁爱之心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