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
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凌策传》,有删改)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②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自陈三莅蜀境莅:到达。
B.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称:声誉。
C.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领:兼任。
D.所至有治迹治:治理。
小题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凌策“强干”的一组是(3分)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④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⑤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⑥累遣中使挟医存问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顺作乱,官员大多害怕到川陕任职,而凌策却毛遂自荐,表明自己熟悉当地的民俗,朝廷于是派他到蜀州任职。
B.在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的范围内,因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的旅人染病而死者十之八九。
C.饶州出产黄金,但官府禁止买卖,并逮捕那些私下买卖黄金的人。凌策请求允许百姓自由买卖,而由官府收税。
D.皇帝认为凌策很有才干,多次委以重任。在任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期间,凌策奉诏又参与了重新制定茶叶专卖法一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2)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小题2:
试题分析:④是讲凌策的梦得以应验;⑥是皇上的行为。
小题3:
试题分析:“稍宽其旧”说明只是稍做修订而不是“重新制定”。
小题4:
(1)试题分析:得分点:孤、厉志、加礼、同学,大意,各一分。
(2)试题分析:得分点:水潦、艰殆、便宜、于外计,大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从不以礼相待,他于是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科,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改任西川节度推官,因能力强闻名。
淳化三年,担任签书两使判官。李顺作乱,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朝为户部判官。此前,岭南运送香药,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每站二百,肩挑背扛送到京城,这种繁重的劳役成为沉重的负担。皇帝命令凌策筹划,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节省下大笔运费。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能力很强,就命他接替,并赐给金紫。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旅人死者十之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
出朝任扬州知州,恰逢江、淮歉收,盗贼不少,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后进级为司封。当时洪州发生水灾,知州李玄病重,皇帝与宰相遍选朝中大臣,准备调凌策接任。皇帝说:“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将应对的措施向上禀报。”王旦说:“凌策处理政务平和公正,可以把一个地区交给他,希望即刻将江南转运使一职授予他。”饶州出产金子,曾有令禁止私下买卖,有时接到举报,逮捕许多人关在狱里。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收税,人们感到很方便。(大中祥符)五年,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益州知州。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后来他到剑外任职共有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凌策勤奋工作,处事精细审慎,所到之处有政绩。(大中祥符)九年,从蜀地被接替还京。真宗曾对王旦说:“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王旦说:“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皇帝很赞同他的意见。当年秋天,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当时的茶叶专卖法弊端很多,皇帝下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比旧法稍稍放宽。第二年凌策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放浪形骸之外(放任不羁)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同“取”,取舍)
C.其次不辱理色(使……受辱)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
D.今已亭亭如盖矣(伞)
何故深思高举(高高举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忸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怛(cū)中:粗暴。④超距:跳远。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几何,多少。
B.李信果辱秦军——辱,羞辱。
C.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五辈,五批(使者)。
D.顾令王坐而疑我矣——坐,因此。
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项是(????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攻破两座大营并杀死秦军七个都尉。
B.王翦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当面请求得到良田大宅,秦王答应后他还不放心,到了武关又先后派出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
C.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楚军屡次挑战,秦王就是不肯应战,楚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楚军。
D.王翦为将与李信大不相同,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有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6.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良乃入,具告沛公
B.向若高帝斥二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晷漏之不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以老疾还政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7. 小题3: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8.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敬则家世代以孝义闻名,屡受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高宗跟他谈话以后,非常欣赏他,尽管有人说他坏话,但高宗还是委以重任,先授洹水尉,后除右补阙。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朱敬则当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走而从。
9.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抛弃
小题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却/于是;B.如果/像;D.因为/来。
小题3:“土”,名词做状语。A项的“异”,C项的“善”,D项的“洁”,都是意动用法。
小题4:“委以重任”错,洹水尉是很小的官,这是遭到李敬玄毁谤的结果。
小题5:⑴(错1—2处扣1分,3—4处扣2分,5—6处扣3分,7—8处扣4分。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申”“商”之间断,不算错。)⑵①(“振”“责”各1分,全句大意1分。)②(“既”“改”各1分,全句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
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长七尺,美须髯,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缞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吝,一不质名氏。稷等叹骇。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
会吐蕃乞和,其大将论钦陵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元振充使,因觇虏情。还,上疏曰:“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携,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婆等来降,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授主客郎中。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酋乌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乌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遁,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俄又兼御史大夫,复为朔方大总管,以备突厥。未行,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刘幽求、张说扣马谏曰:“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新唐书·郭震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一不质名氏质:问
B.因觇虏情觇:窥视
C.款塞愿和款:赔款
D.修吊赠礼吊:慰问死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钦陵欲裂四镇以备突厥
B.乃以元振充使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
C.则其下必怨后然其计
D.因觇虏情因诏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元振“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①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②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
③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④独元振总兵扈帝
⑤元振遽奏礼止?????????????⑥十年,赠太子少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震仗义疏财,不拘小节,曾以铸私钱、卖人口得来的钱财馈赠宾客,老百姓十分厌恶并深以为苦。
B.在对待吐蕃请和的问题上,郭震献出了离间之计,武后听从此策并因此授其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的官职。
C.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震设计害死自己的父亲,打算率兵袭击,部下劝郭震逃跑,郭震没有听从。
D.唐玄宗因他人劝谏而赦免了郭震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后来念其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4分)
(2)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3分)
(3)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款:扣。款塞,扣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
小题2:
试题分析:C代词,他的。A连词,因为 /连词,来;B连词,于是/副词,才;D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小题3:
试题分析:①说郭震以侠义自任,不以小节为意;⑤说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⑥说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小题4:
试题分析:授官是以后的事。
小题5:
试题分析:第一句:评分标准:“所字结构”1分,“省略句”1分,活用词“奇”1分,句意1分。
第二句:“雨”落下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注意补充“他的皮肤”。
第三句:“得罪”1分,“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身高七尺,小时候即胸怀大志,十六岁,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学生。有一次,家里送来四十万贯钱。有个身穿丧服的人前来拜访,自称家里五代人都没有下葬,希望能借钱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慷慨地把钱都借给了他,也不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十八岁,郭元振考中进士,担任通泉尉。以侠义自任,不以细务为意,曾经铸造私钱、贩卖上千人口,所得钱财用来赠送宾客,百姓深以为苦。这件事传到皇后武则天那里,武后召他进宫,想当面责问这件事。可武后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索要他写的文章,郭震献上《宝剑篇》,武后看了后大加赞赏,还把他的诗篇赏给学士李峤、阎朝隐等人看。并破格提升了郭震。授他为右武卫铠曹参。
恰逢吐蕃请和,首领论钦陵要求朝廷回撤西域四镇的守兵,并赐十姓突厥之地给他。朝廷派郭元振充任使者前去谈判,趁机察看敌情。郭元振回来后,上疏道: “长期以来的徭役让吐蕃人困苦不堪。他们都希望大唐和吐蕃之间能够实现和平。首领钦陵打算分裂四镇归为己有,专制其国,因此才没有归顺的念头。假如陛下每年都向吐蕃派去和亲使团,钦陵一定会屡屡拒绝。这样,他的部下自然无不怨恨。即使钦陵想寇犯唐境,也会受到部下的牵制。君臣之间有了矛盾,吐蕃内部就会发生变故。”这些谋划得到了朝廷的赞同。几年之后,吐蕃君臣相互猜忌,部属果然诛杀了钦陵。他的弟弟赞婆等前来投降,于是武后下诏派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领人骑前往迎接。授予他主客郎中一职。
神龙年间,郭震被提拔为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此时,西突厥酋长乌质勒率领的部落逐渐强盛起来,主动向朝廷提出议和。郭元振在牙帐中与之谈判。当时,天正下着雨雪,在谈判过程中,郭元振一动不动;到日暮之时,他的皮肤已经被冻裂。乌质勒年事已高,又多次俯身下拜,经不住风寒,会谈结束后就死了。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了乌质勒,打算率兵袭击郭元振。副使解琬劝郭元振趁夜逃走。郭元振没有听,而是从容不迫地安卧帐中。第二天,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去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他的。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也极为悲切。郭元振在那里住了十天,帮助突厥人办理丧事。娑葛被郭元振的信义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朝廷下诏郭元振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时候,各位宰相跑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后定,他宿卫在中书省十四晚才停止。于是进爵封为代国公,不久又兼任御史大夫,又为朔方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还没有去上任,正赶上玄宗在武骊山讲习军事,三令之后,玄宗亲自擂鼓。这时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演练。玄宗看到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刘幽求、张说急忙上前劝谏道:“郭元振立过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应当予以宽恕。”玄宗于是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开元元年,皇帝念及郭元振的旧功,又起用他为饶州司马,郭元振怏怏不得志,走到半道,就病死了,享年五十八岁。开元十年,追赠他太子少保一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