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1-15 20:3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预期
C、则于天地之间?????????塞:充满
D、今日矣???????????????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何利吾国
B、天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寡人之国也
D、非徒无益,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夭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雨,何也:________
(2)水火不积,则晖润不:________
(3)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方式及意义。
(1)大天而思之:_______
(2)孰与物畜而制之:_______
(3)孰与骋能而化之:________
(4)思物而物之: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自然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祭神求雨。(2)大。(3)显著。
2.(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词性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入之甚寒,问其
②火尚足以
③至于幽暗昏而无物以相之
④往往有
⑤有泉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
⑦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则其至又加
A.①③⑧/②⑥/④⑨/⑤⑦
B.①②⑥/③⑧/④⑨/⑤⑦
C.①③⑧/②⑥/④⑦/⑤⑨
D.①②⑥/③⑦/④⑤/⑧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贰:两个
B.晋函陵——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D.以乱整,不武——易:替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范 增 论??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渐渐
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浅陋,没有见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当于是去耶?曰:否/于是余有叹焉
C.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是项羽刺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其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本题解析:
1.A(离间)??
2.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在这个时候;对这件事情;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介词,在;介词,因为)
3.C
4.B(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范增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离开。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征兆,杀义帝又是疑范增的本源)
【译文】
汉王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于是)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秘密勾结,渐渐剥夺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局了,君王自己去办理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范增还没有回到彭城,就因背上生毒疮死了。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要杀死范增,只可恨他不能早一点离开罢了。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为这事失掉了天下,应当在这时候离开么?回答说:不对。范增(当时)要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份;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离开呢?《周易》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陈涉得民心,是因为(凭借了)楚将项燕、秦太子扶苏的名义。项羽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然而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何况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与之同祸福的关键所在啊。不会有义帝死了,范增(还)能独自长久生存的情况嘛。项羽杀害卿子冠军,是弑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必定(要)等待陈平去离间么?物体必定是先腐败了,然后虫子才产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了猜疑,然后谗言才能进耳。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在众人之中发现卿子冠军,并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能像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容忍项羽。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要等待聪明人(指点)然后才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半路上却杀死义帝,这不是范增的主意。岂只不是他的主意,还必定竭力谏争,而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不采用范增的意见却杀了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范增与项羽并肩服事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替范增着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他,(如果)不能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么?(那时)范增的年龄已经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下,合不来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清离开与留下的原则界线,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业名声,真是浅陋得很啊!
虽然这样,可是范增是高帝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