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诗鉴赏(6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1)联系你所学习的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全词表达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2分)
参考答案:(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分)
(2)醉里挑灯看剑
本题解析:要点之一是“远大抱负”类,之二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各1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情景。②楝:音liàn,落叶乔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扫”字的妙处。(2分)
【小题2】全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扫”字写出了风吹楝花的动态,表现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把握该诗的主旨,就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当然,诗中的“扫”、“遮”、“留取”、“认”、“盲”等词语,用得很生动传神,但是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只能是“归”字。因为,“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因此,在抓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只有紧扣作品的主旨、情感等进行思考和斟酌,才能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阚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本词的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小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3分)
答:????????????????????????????????????????????????????????????????????????
小题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柳与“留”谐音,“飞絮”又似离人的泪。因而,“杨柳”和“飞絮”都与离别有关。因此,诗歌中出现这些意象,常用来抒发暮春伤别之感,离别之恨。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绘出了亡国之痛,愁绪之多;“恰似”是比喻词,可见,此句是比喻中的明喻。而秦词“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的也是比喻和夸张,写出离别之苦;比喻词是“是”,所以用的是暗喻。由此,这两句的异同就很明了。
点评:本题是个比较题,如没有指明比较的方面,则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别比较解说。形式方面来说,主要指表达技巧,明确指出比较对象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内容方面来说,主要指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相同点,往往从大处着眼,不同点,往往从小处着手,细加辨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