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小题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萧瑟处”在词中是指凄凉荒凉、没有生机、无人游历的地方。
小题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送 友 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小题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
???????????????????????????????????????????????????????????????????????
??????????????????????????????????????????????????????????????????????。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5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问: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寒月、山水(兼葭)各1分,整体意境1分,语言表述1分,第二句3分。
小题2:每一句4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4分)
答:??????????????????????????????????????????????????????????????????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4分)
答:????????????????????????????????????
参考答案: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