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1-15 20:52: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小题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题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C.“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D.“萧瑟处”在词中是指凄凉荒凉、没有生机、无人游历的地方。
小题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送 友 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小题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
???????????????????????????????????????????????????????????????????????
??????????????????????????????????????????????????????????????????????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5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问: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寒月、山水(兼葭)各1分,整体意境1分,语言表述1分,第二句3分。
小题2:每一句4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4分)
答:??????????????????????????????????????????????????????????????????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4分)
答:????????????????????????????????????


参考答案: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