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秦士录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D.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负:仗恃)
小题2:A(①②均为人称代词,指邓弼。B.①疑问副词,“怎么”;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D.①副词,表顺接,“于是”;②副词,表逆接,“竟”。)
小题3:B(原文是“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意思是说:两书生回家后,询问与邓弼交往的人,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邓弼拿书本吟诵。)
参考译文:
邓弼,秦地人,身高七尺,能够凭气力在众人中称雄。邻家的牛正争斗得难以分开,邓弼用拳头击打牛的背脊,牛立刻背脊折断,跌倒在地。但是他嗜好喝酒,并且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他总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他就一定要受到羞辱。”
一日,邓弼独自在青楼饮酒,两位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拉对方入楼内一起喝酒。两位书生向来瞧不起他这个人,便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俩如果一定不依从,我一定杀死你俩,然后逃进山林里,我绝不能忍受你俩的羞辱!”两位书生迫不得已,只好听从了他。酒喝得很尽兴,邓弼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席地而坐。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会撒酒疯,便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今日并非想请你们喝酒,而是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随即摘取《七经》数十则义理来考问邓弼,邓弼都能一一列举古书中对经文的注解来回答,一点都没有遗漏。邓弼笑着问:“你俩服还是不服?”两书生再也不敢提问。邓弼披头散发跳着说:“古人学经是要养气,如今的人一穿起读书人的衣服,反而就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的豪杰当作小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你两个算了吧。”两书生向来自恃博学多才,听了邓弼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他俩回去后去询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邓弼的朋友也说从未看见邓弼拿书本吟咏诵读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邓弼写了数千字的文书,笼在袖中去拜见德王。守门的士兵不替他通报,邓弼便接连击倒好几个人,德王命令差役把邓弼揪了进去。邓弼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今天虽然号称天下无事,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那么你在百万军中,能够斩杀大将吗?”邓弼回答说:“能够。”德王看看左右说:“姑且试试看。”德王暗中命令五十名擅长使槊的人,骑马赶快到东门外。等到邓弼来到,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那五十人急忙后退五十步躲避。一会儿,烟尘漫天,只见双剑飞舞,顷刻马首被纷纷砍落坠地。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壮士啊!真是壮士啊!”于是吩咐拿酒奖赏邓弼,邓弼就站着喝酒,也不跪拜。
德王于是上书把邓弼推荐给天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便故意阻挠,致使德王举荐不成。邓弼知道后慨叹道:“上天生我一具铜筋铁肋,却不让我在疆场上建立功勋,竟然让我默默无闻地困死在草野,这是命运啊!这也是时运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后就跑进王屋山做了道士,十年后死去。
史官评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飞来,却无家可归(喻指人才投靠无路),都竞相跑到山林里。假如邓弼还健在,那一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如若显灵,我知道他一定会怒发冲冠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③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小题1:对下面两句中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A.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苟无民,何以有君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D.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小题3: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能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怎么能先轻贱百姓,而后尊贵我们国君吗?
C.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小题4: 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小题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使”①是派遣的意思,③是命令的意思,②与④都是出使的意思。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和选项D都是连词,表承接;选项A,介词“凭借”;选项B,介词,因为;选项C介词,用。文言虚词要注意记忆用法和意义,注意记忆例句,答题时和例句比较。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翻译题目,难点是“先”“后”的意动用法。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翻译题目,难点是断句和“无恙”的解释,断句“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无恙”应为“平安无事”。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文中根本没有“轻视齐王”“赵威后认为齐国没有治理好”的内容,所以选项AD为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叶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吧?她除去耳环首饰(不修饰自己),到老也不嫁人,为的是供养父母,这是为民表率,使民孝敬父母啊,为什么至今不给她封号呢?这两个处士不能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不加封号,如何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呢?於陵的子仲还在吗?这个人的为人,对上不向君王称臣,对下不管好自己的家,横向又不谋求与诸侯交好,这是引导百姓成为无用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他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好学,颇通古今。契丹犯边,王师数不利,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太宗诏问之,上五策,曰:“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帝异之,改将作监丞,未几,为御史台推勘官。
时御试进士,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士皆习浮华,尚敏速。靖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淳化四年,使高丽还,提点在京百司,迁太常博士。
太宗务兴农事,诏有司议均田法,靖议曰:“法未易遽行也,宜先命州县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责州县劝课①,给印纸书之。凡县管垦田,视殿最②行赏罚。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度地均税,约井田之制,为定以法,颁行四方。”太宗谓吕端曰:“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靖此策合朕意。”乃召见,赐食遣之。
他日,帝又语端。曰:“靖说虽是,第③田未必垦,课未必入,请下三司杂议。”于是诏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靖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既而靖欲假缗钱二万试行之,陈恕等言:“钱一出,后不能偿,则民受害矣。”帝以群议终不同,始罢之。出靖知婺州,再迁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复列前所论劝农事,又言:“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东南食不足,则误国大计。请自京东、西及河北诸州大行劝农之法,以殿最州县官吏,岁可省江、淮漕百余万。”复诏靖条上之,靖请刺史行春,县令劝耕,孝悌力田者赐爵,置五保以检察奸盗,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又下三司议,未果,皆不行。
初,靖与丁谓善,谓贬,党人皆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言靖老疾,不宜久为乡里官,于是以秘书监致仕,卒。
(取材于《宋史·陈靖传》,有删改)
注:①课:赋税。 ???②殿最:泛指等级高下、优劣。???③第:但,只是。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擢文先就者为高等擢:选拔
B.法未易遽行也遽:仓促
C.朕欲复井田,顾未能也顾:只,不过
D.籍游惰之民以供役作籍:践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持重示弱,待利而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乃召见,赐食遣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帝以群议终不同以吾一日长乎尔
D.不宜久为乡里官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靖遣从子上书,求入奏机略
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
B.候数岁,尽罢官屯田,悉用赋民
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
C.选等言其功难成,帝犹谓不然
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
D.国家御戎西北,而仰食东南
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军粮依靠于东南的供给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契丹进犯边境,陈靖向宋太宗上奏五条策略,太宗对他另眼相看,不久让他担任了御史台推勘官。
B.陈靖在殿试进士时请求把考生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此建议使知名之士能够荣登上科。
C.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陈靖关于推行均田法的奏策正好合乎太宗心意,于是得到了太宗的赏赐。
D.丁谓被贬后,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使陈靖最终在秘书监任上辞官去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籍:登记。这种用法详见课本必修一《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至”。
小题2:
试题分析:C因为。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表承接,于是;表转折,却,竟然。D动词,做,担任;表被动。答题时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原句意思,然后根据原句意思确定虚词意思,如果虚词用法不能从意思上确定出区别,可以从虚词前后的关系断定。
小题3:
试题分析: “宋太宗犹豫了一下说不对”有误,应为“宋太宗还是说不会这样”此句重点考查文言词语“然”意思为:这样,指示代词。
小题4:
试题分析: “王耿趁机对陈靖进行报复”有误,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县人。好学习,精通古今,契丹进犯边境,北宋政府的军队多次处于不利地位,陈靖派侄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禀奏他的谋略。太宗诏令询问此事,陈靖上奏五策,说:“明令赏罚;安抚士众;持重示弱,等待机会举兵;允许帅府自找谋士幕僚;将帅能够在境外有自主权。”宋太宗对他感到惊异,改任为将作监丞,不久,担任御史台推勘官。
当时,殿试进士,多选择文章先完成的人为高等第,士大走都因习浮华,崇尚敏捷快速。陈靖请求把答卷交付考官来决定甲、乙等级,等到唱名时,有的果然是知名之士,即置于上科。淳化四年,陈靖出使高丽回来,提点在京的百司,改任太常博士。
宋太宗致力于兴办农事,诏令有司商议推行均田法,陈靖议论说:“法规不能即刻变更推行;应该先让州县检查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产,登记在册,招募百姓耕作,责令州县地方官鼓励百姓耕作上交赋税,发给印纸记在上面。凡县管垦田,看其高低等级予以赏罚。等数年以后,全部罢除官府屯田,全部分给民众收取田赋,然后按照人口授给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赋税,大致按井田之制,以此为授田原则,颁行四方。”宋太宗对吕端说:“我想恢复井田,只是担心怕不行,陈靖的这个奏策正合乎我的心意。”于是召见陈靖,赏赐饭食,遣他回去。
又有一天,宋太宗又告诉吕端说:“陈靖说的虽然对,但府田不一定能开垦,租税不一定能收进,请令三司讨论。”于是,诏令盐铁使陈恕等各选判官二人与陈靖议论,任命陈靖担任京西劝农使,命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为副职。皇甫选等说这个功劳难以取得,宋太宗还说不会这样。此后,陈靖想借缗钱二万来试行这件事,陈恕等说:“钱一拿出,以后不能偿还,那么民众就会受害了。”太宗皇帝因为各人的议论终不相同,才作罢没有施行。诏令陈靖出任婺州知州,又迁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以后,陈靖又陈列从前所论的劝农之事,又说:“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而仰食于东南的供给,东南供给不足,就会延误国家的大计。请在京东、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劝农妁办法,以此来评价州县官吏的好坏等级,每年可节省江浙、两淮的漕粮百余万石。”又诏令陈靖条列奏上,陈靖请刺史行春耕之礼,要求县令劝勉耕种,讲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赏赐爵禄,置设五保以检举、蓝察盗贼,登记游惰的民众以供给劳役、耕作。真宗皇帝又下令三司议论,没有结果,最后都没有施行。
起初,陈靖与丁谓友善,丁谓被贬,他的同党都被逐去。
提点刑狱、侍御史王耿奏言陈靖年老患病,不适宜长期担任地方官吏,于是陈靖以秘书监身份辞官,最后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小题5: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
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参考答案:
小题1:C小题1:B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少有高行,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①复辟憙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憙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后为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过并州,州将毕轨敬焉。令乘车至阁。憙固谏以为不可,轨不得已从之。
景帝②辅政,命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憙到,引见,谓憙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帝甚重之。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顷之,除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憙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
泰始初,封祁侯。憙上言:“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官稻田,请免涛、睦等官。陔已亡,请贬谥。”诏曰:“法者,天下取正,不避亲贵,然后行耳,吾岂将枉纵其间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剥百姓,以缪惑朝士。奸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惩邪佞。涛等不贰其过者,皆勿有所问。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初,憙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憙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憙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注】①宣帝:司马懿。②景帝:司马师。③泰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④邦之司直:出自《诗经》,司直:主正人过者。⑤二鲍:指汉初鲍永、东汉鲍恢,两人都抗直不避权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辞疾辞:推辞
B.帝甚重之重:器重
C.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案:追究,查办
D.竟不从之竟:竟然
小题2:下列语句中,全部表现李憙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论者嘉其志节②憙固谏以为不可③当官正色,不惮强御④绥御华夷,甚有声绩⑤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⑥未尝私以王官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憙年轻时,有德才,多次被征召为官,都坚辞不就。后来为了病重的母亲,在上任途中偷偷回家,这种弃官尽孝的志节赢得人们的赞许。
B.李憙告发刘友、山涛、司马睦及武陔等各侵占官稻田,司马炎虽然表扬了李憙,但只惩罚了前立进县令刘友了事,对山涛、司马睦等亲信大臣却法外开恩。
C.李憙兼任护羌校尉时,对待羌人,主张坚决打击。做仆射时,也主动要求领兵讨伐,但朝廷并不接受。不久羌人大举进犯,攻陷凉州,朝廷为之震惊。
D.李憙为官清廉贫俭,家无蓄积,亲戚旧友分穿他的衣服,和他一起吃饭,但他却不曾徇私为他们谋取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3分)
译:
(2)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竟:最终)(3分)
小题2:(①表现其孝道④表现其政绩⑤表现其才干)(3分)
小题3:(从“绥御华夷,甚有声绩”可见李憙对羌人采取安抚策略;“羌虏犯塞”等句则言其对羌虏的侵犯坚决主张反击;‘主动要求领兵”错,应为“唱义遗军讨之”。)(3分)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tóngdī,今山西沁县)人。李憙年轻时德行高尚,因为贤良被征召,不就职,屡次被三府征召,不上任。宣帝(司马懿)又征召李憙为太傅属,李憙借病坚决推辞,郡县派车送他上路,时值李憙的母亲病重,于是他暗自翻过泫氏城墙徒步返回,竟赶上他母帝去世。谈到这事的人都赞赏他的志节。后来担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敬仰他。让秦朗来牟到并州官署。憙坚决劝谏阻止了这件事,毕轨不得已听从了他的意见。
景帝(司马师)辅佐治理政事。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大臣引入见景帝,景帝付李憙说:“过去先公征辟你你不应征,今我命令你你却来了,为什么呢?”憙回答说:“当年先君以礼节对待我,所以我能按礼节来决定进退;现在明公您用法令来限制我,我害怕犯法才来的。”景帝更加器重他,李憙跟从景帝讨伐毋丘俭(三国时期魏将)回来,升官为御史中丞。他担当职守庄重严肃,不畏强暴,百官之震慑,风气肃然。
不久,李憙被授为凉州刺史,兼任护羌校对,安定防御汉族与少数民族,很有声望功绩。羌人冒犯边塞,李憙趁其有可乘之机,来不及禀告朝廷,就见机行事,出动军队深入敌军,于走大获全胜,因为功劳重大免受责备。
泰始初,封为祁侯。李憙进言:“前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前尚书仆射武陔将官田占为己有,请求免去山涛、司马睦等人的官职,武陔虽已死,请求将他的谥号降级。”武帝下诏说:“法令,是天下用作典范的,不回避亲近显贵之人,然后才能推行,我难道将在这中间枉法放纵他们吗!但是追查此事都是刘友一人所作.他侵害盘剥百性,来欺诈迷感朝廷官吏,奸吏竟然敢作出这样的事,应对他拷问处死来惩戒邪佞之人。如果山涛等人不再重犯过错,就不必再追究他们。今李憙志向高远,一心为公,担任官职,行使职责,可称得上‘邦之司直’了。汉光武帝有言:‘贵戚尚且缩起手来逃避二鲍’。大概就是这样!宜告诫百官群僚,使他们各自谨慎于自己的职责。而宽容的恩典是不应该经常使用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