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女神》,按诗人创作阶段可分为三辑:第一辑收入《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诗剧”, 是歌德式的;第二辑收入《凤凰涅槃》等“五四”高潮期的诗作,是惠特曼式的作品;第三辑收入《死的诱惑》等早期主要诗作,是泰戈尔式的。
B.“年青的女郎”,既象征“五四”以后我们的祖国,也实指诗人国内的妻子。诗人身在异国他乡,既思念祖国,又思念家人,《炉中煤》便是诗人对于祖国和爱人的恋歌。
C.《女神》的突出之处还表现在其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富于动感的形象及自由不拘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
D.《女神》除了少部分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其余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E.《女神之再生》取材于古代女娲炼石补天和不周山的神话传说。诗人把这些神话题材加以改造,通过艺术的想象,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反映“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揭示出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参考答案:B? D
本题解析:
B.不是实指诗人国内的妻子。? D.《女神》全部是“自我表现”的诗作。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小题1: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什么?(请列出要点)(6分)
答:①?????????????????????????????????????????????????????????????????????????????????????
②?????????????????????????????????????????????????????????????????????????????????????
③?????????????????????????????????????????????????
小题2: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请对此进行探究。(6分)
答:?
小题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抓住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慰藉,令人回味不尽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们的书写活动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所组成。它们交叉指挥肢体活动,即左半球指挥右手的活动,右半球指挥左手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是在用右手书写,受大脑左半球指挥,并且经过长期练习已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系统。同时,左右手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是对称的,书写规则是根据右手活动制定。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人的书写活动是在大脑指挥下的。
B.书写习惯的形成是大脑长期作用的结果。
C.大脑左右半球是交叉指挥肢体活动的一个联系系统。
D.由于书写活动的长期习惯及书写规则的制定特点决定正常情况下用右手进行书写。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考生完全可以在通览选项后,初判断C项犯有绝对化的毛病。然后再因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本原则,先从选项找关键词“伦理关系”、“调节”、“传统社会生活”、“全部内容”,回原文定区间,很容易发现原文中的表述为“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仔细甄别即可发现“基本课题”和“全部内容”内涵不同。故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此题有一先天优势,便是每个选项都明确了阅读区间。A项是对第一段信息的理解,原文提到的“对中国传统的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小题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只见筵开玳瑁,褥设芙蓉。众人都笑:“寿星全了。”上面四座定要让他四个人坐,四人皆不肯。
这“四人”的生日为同一天,除了有宝琴、平儿、岫烟,另一人是谁?请简述此次生日宴后湘云醉酒的情形。
小题2:“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欧也妮·葛朗台》)
让葛朗台“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的事情是什么?葛朗台老头让女儿在什么文书上签字?
参考答案:
小题1:宝玉
生日宴后,湘云便在园中山后一块青
本题解析:(1)描绘湘云醉酒的情形时,要注意细节,如她倒在了哪,周围是什么环境等。(2)葛朗台不安
的原因是怕女儿不签字,夫人死了,他让女儿放弃继承权,还哄着她在文书上签字,他一刻不停地抹着这
一细节有力的展示了他吝啬的本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