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1.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2、阅读题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1.文中的两个“之一”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
2.“我们好像一定”中的“好像”和“一定”是否矛盾?
?????????????????????????????????????????????????????????????????????????????????????
3.对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理解芷确的一项是(?? ?)。 ??
A.自然界的所有动物,不管发声部位在哪儿,结构如何精妙,都要发出噪声。 ??
B.谁都不喜欢长时间的寂寞,大自然中的噪声可以打破这种沉寂,给人快乐。 ??
C.从动物发出的含糊不清的声音中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是艰巨的、复杂的。 ??
D.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运用新的技术,是可以消除动物发出的噪声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悲鸿拒发声明
苑梅华 1945年2月5日上午,郭沫若从重庆市区来远郊探望正在养病的徐悲鸿。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谈文艺创作,谈解放区的情况……当话题转到急需建立一个有中国共产党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才能有利于抗战之时,郭沫若从衣袋里掏出《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文稿,放在徐悲鸿面前的桌子上。徐悲鸿一眼就认出,这是由郭沫若亲自起草、亲笔书写的一份宣言书。徐悲鸿读罢,当即拿起笔,在文稿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徐悲鸿对郭沫若恳切地说:“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请吩咐,我一定竭尽全力。”郭沫若紧紧握着徐悲鸿的手说:“有您的积极参与,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1945年2月22日,重庆的《新华日报》刊登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全文和三百多各界名人的签名。此事像一颗重磅炸弹,使国民党政府惊恐不已。
一天下午,徐悲鸿正在寓所画画,忽然,一个瘦高个年轻人走进他屋里,腋下夹着一份《新华日报》。
“徐先生,”瘦高个深深鞠了一躬说,“蒋委员长看了《新华日报》登载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后,非常生气,命令马上消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现在已经有人在《中央日报》上发表声明,揭露那上面的签名是盗用的。今日,特派我送您一份。”
徐悲鸿接过报纸,看了一眼,随手扔在了地上。
瘦高个嘿嘿一笑,说:“徐先生是个聪明人,既然别人的签名是被盗用的,您的签名也就不用说了。请您登一个同样的声明吧!”
徐悲鸿冷冷地看了瘦高个一眼,十分严肃地说:“我在《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确确实实签了名,不存在签名被盗用之事。我的签名是正义的,是光明正大的,我对此负责到底!”
瘦高个眨了眨小眼睛说:“我这人说话办事喜欢直来直去,不管怎样,您必须尽快刊登一个声明,这是蒋委员长之意。否则,我回去不好交代呀!”他把最后一句说得又慢又重。
“是谁的意思,和我毫不相干。”徐悲鸿坚定地说,“我不会收回我的签名,更不会发表声明!”
瘦高个狠狠瞪了徐悲鸿一眼,无可奈何地拾起地上的报纸,悻悻地走了。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一个中年人又走进了徐悲鸿的住处。他对徐悲鸿说:“徐先生,我奉上峰的命令而来,请您不要固执己见了,您要看清当前的形势,蒋委员长等着您撤回签名的消息呢!”
徐悲鸿冷笑了一声说:“你说得倒简单,这签名的事,说签就签,说撤就撤啊?告诉你吧,想叫我撤回我的签名,那是白日做梦!”
来人向前探了探身子,用威胁的口气说:“如果您真的不撤回签名,您的一切就保不住了。”
徐悲鸿从座位上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签的名,我永不反悔!至于你说的‘一切’,我毫不在乎!”
来人碰了一鼻子灰,无奈地退了出去。
十多天后,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起草的所谓《文化界宣言》出笼了,内容与《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完全相反。
一天上午,徐悲鸿正在屋里专心作画,一个小个子男人悄悄地站在他面前,开始是假惺惺地劝说,一会儿凶神恶煞般强迫徐悲鸿在《文化界宣言》上签名。
徐悲鸿毫无惧色,大声说道:“签与不签是我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强迫我?你马上给我出去,别弄脏了我的屋子!”
小个子气急败坏地走了出去。
三天后,徐悲鸿收到不少信件,有对他侮辱谩骂的,有对他威胁恐吓的,一封信里甚至夹着子弹……对此,徐悲鸿没有丝毫胆怯,他把这些信撕成碎片,丢到了垃圾桶中。(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描写郭沫若与徐悲鸿亲切交谈的目的是交代二人关系融洽,并以郭沫若为衬托,表现徐悲鸿是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人。
B.《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是一篇积极要求中国共产党参加民主联合政府的宣言,所以文章刊登后蒋介石十分生气。
C.“此事像一颗重磅炸弹,使国民党政府惊恐不已”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明了《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产生的作用。
D.“所谓《文化界宣言》出笼了”一句中的“所谓”“出笼”等词语准确表达了作者对这篇文章的态度,也表现了徐悲鸿对这篇文章的厌恶之情。
E.最后一段是略写,通过徐悲鸿收到的侮辱、谩骂、威胁、恐吓以及夹着子弹的信侧面表现国民党的失败以及徐悲鸿毫无胆怯的品格。
(2)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描述了徐悲鸿的三次拒绝,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拒绝事件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刻画人物上,你认为文章使用的哪种描写方法最能体现徐悲鸿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 太阳·老人·少女
瓦西里·舒克申(苏联)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和树木都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河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他脸上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我给您画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而且还有病。”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点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那个小角落里坐下,默默无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老人挨在桌子边喝着汤,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我浑身酸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仿佛他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接连几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打量她。“原来在……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小说主要写老人与少女交往的故事,为什么中间要插入老人家庭生活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对刻画老人与少女形象分别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形象给了你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