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本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挨着。根据本句中的“闲居”与下句的“草径入荒园”都可猜断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
小题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5)
参考答案:
小题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点评:本题和第一小题是一道规范的炼字题,第二小题与教材联系紧密。《雨霖铃》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其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本题即是对课本内容的转移。扣教材较紧,虚实手法也是常考的一个考点。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小题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手法之一用典,“复楚”“亡秦”是将项羽、刘邦灭秦的典故,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小题1:注意题目中的“简要赏析”,“ 一片月临城”上句是“胡笳千古恨”,情感是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最后一句不写情,而写景,所以属于“以景结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
?????????????????????????????????????????????????????????????????????????????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1)来源:91考试网“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毗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8)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参考答案:(1)夕揽洲之宿莽???????(2)挟飞仙以邀游
(
本题解析:得分的关键是熟记原文,不出现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