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
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
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在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下,儿童在人生的初期阶段就开始了繁重的“工作”——学习,使学生变成了“工作化的儿童”。身着校服的儿童与身着工作服和职业装的成年人没什么两样,都是早出晚归,都是行色匆匆。正常的参加工作时间是成年之后,起码要到18岁之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似乎就开始“上班”了。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常说“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呢!实际上探究是人的天性,人是天生爱学习的动物,处在人生初级阶段的儿童,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游戏等自己的方式探索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排斥休闲的教育将学习“工作化”,一个明显的后果是剥夺了学习的快乐。符合儿童探究天性的学习,在排斥休闲的教育体制中变成了类似于成年人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为之的枯燥乏味的“工作”,真是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摘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列对“双重异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教育不让儿童休闲,又不对儿童进行休闲教育。
B.学校教育不顺应儿童生活的特征,将学习变为乏味的“工作”。
C.儿童在异化了的教育环境中,本性被压抑与丧失,只有通过改变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生活。
D.教育不顺应儿童特征而将学习“工作化”,儿童改变本性、丧失本性来适应“工作化”的学习。
小题2:对“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自在的游戏玩耍的天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B.如果学校教育完全排斥了儿童原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提升和引导必然让儿童异化。
C.排斥儿童生活的学校和教育,无论学生适应与否,都会导致教育的异化或儿童的异化。
D.学校和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并且要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育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正是通过它,人类创造的文化才得以传递并不断创新。
B.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方式,它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C.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其特征是先顺应儿童生活的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D.作者认为,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就应该开始“上班”,“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搞好”,正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A项,是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B项,只是教育的异化。C项,只是儿童的异化。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学校和教育不是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生活,也不能“自始至终地让他们保持爱游戏玩耍的特点”,而是在顺应他们爱游戏玩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
试题分析: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B项,文中反对的是“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C项,排斥休闲的学校教育是不会顺应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可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跋来跋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革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下列关于”曲拙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2.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买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臭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江南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此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代以降,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宣歙(今皖南地区)、浙东、浙西在唐代中叶同属于“江南道”管辖。 ????
B.“江南”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E.在唐人的概念中,“江南”是“江淮”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
F.因为唐朝人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所以当时的两浙之地不都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今年初曾在网上联合调查“何处是江南?”,在全国引起有关江南的热烈讨论。根据文意,楚霸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江东”与“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扬州是否唐人心目中的江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头说“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应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奇妙”二字?请分条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F
2.A、B、C
3.“江东”属于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长期以来,月球上是否有水,人们看法不一。而包括月球在内的地球外的其他星体是否有水也是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有了水就会有生命,这不仅会为生命起源提供新的思路,也会为人类移居其他星球提供条件。
但是新一轮的月球采样分析表明,水不可能存在于月球表面之下。
从理论上讲,月球上应该存在水。因为它是地球的一部分,是40多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跟地球发生毁灭性撞击之后产生的。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月球岩石进行了初步的化学分析,并没有发现月球有水的迹象。后来,研究人员利用改良设备检测了岩石的分子组成,发现了少量的氢,意味着月球上可能存在水。
去年秋季,LCROSS太空船撞击到月球上的一个永远处于阴影中的陨石坑,发现表层中拥有水冰的迹象,但是那些水冰可能是由于古代的彗星撞击而积存下来的。这是一个需要解开的重大谜团,因为研究人员想利用月球上的水为未来的航天行动制造火箭燃料。
目前,一个研究小组企图通过对比月球岩石和陆地岩石中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来解开这个谜团。以前研究人员对地球岩石和陨石做过类似的分析,因此他们决定对月球岩石进行同样的研究。研究人员根据氯元素比率存在的差异得出结论,认为月球基本上不存在地下水。
该研究的首要发起人、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位于阿尔伯克基)化学家扎卡里·夏普解释说,氯同位素比率可以极为准确地显示一颗行星所含氢元素的量。在地球上,原始的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熔岩中包含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如二氧化碳、硫、水蒸气和氯等。随着熔岩的冷却,这些气体泄漏到大气之中。但是这些气体之间也相互发生反应,这种反应的痕迹则以同位素比率的形式遗留下来,这样也就透露出各种气体的相对含量。
在地球表面,氯同位素比率是一致的,因为氯元素非常稳定地跟氢元素发生反应;而在月球上,氯同位素比率差异很大,夏普称之为“呈离散状态”,如果月球上包含大量的氢,这种差异是不可能产生的。夏普说,“这种比率差异是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起初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惑。起码,现在我们知道造成同位素比率差异如此巨大的唯一条件是:月球上的氢元素含量是地球上的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不过,对于月球上没有水的结论,也有科学家持谨慎态度。美国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大卫·斯蒂文森称,表面上看,夏普等人的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证明了月球上没有水。“但是多年的地球化学观测让我认识到,不管对于早期有水的主张还是对于这项氯同位素的最新研究,谨慎一些总是明智的”。(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19期,有改动)
1.下列可以作为“月球基本不存在地下水”这一说法的根据的一项是(???? )
A.月球是天体和地球发生撞击后从地球分离出去的,原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上应该存在水,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
B.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研究人员对阿波罗航天行动带回的月球岩石进行了反复的化学分析和分子组成测定所得出的结论。
C.研究人员发现的月球上一个永远处于阴影中的陨石坑表层中拥有的水冰,不是月球本身具有的,而是彗星撞击积存下来的。
D.地球表面氯同位素比率是一致的,而月球上氯同位素比率差异很大,这说明月球上氢元素含量太少。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利用改良了的设备检测了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的分子组成后,发现了氢元素,证明了水的存在。
B.火山爆发喷出的熔岩中的挥发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相互发生反应的痕迹,以同位素比率的形式遗留下来。
C.研究小组通过对比月球岩石和陆地岩石中的氢元素的百分含量,解开了陨石坑表层水冰积存的谜团。 D.对于月球上没有水的结论,包括大卫·斯蒂文森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持谨慎态度,以为不能过早地下结论。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在月球上找到水,人类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定居月球,并为进一步移居其他星球提供条件。 B.一旦能够解开月球上水冰存在之谜,研究人员就能在未来的航天行动中,在月球上制造出火箭燃料。 C.月球上是否有水,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进展,人类会逐步揭开月球是否有水之谜。
D.氢元素的含量是决定月球上是否有水的关键依据,如果月球上包含大量的氢元素,就说明月球上可能有水。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大哥,我不能够在家里再住下去了。我要走!”(《家》)


当觉新得知觉慧要离家去外面寻找新世界时,觉新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5分)
答:??????????????????????????????????????????????????????????????????????????
参考答案:对于觉慧的离家,觉新先是拦阻,并以家人反对及爷爷没有安葬为由
本题解析:名著中的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心理变化,暗示情节的下一步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