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6 13:04: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叩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 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小题1:作者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分)
小题2:简要回答。(6分)
(1)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小题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恐怖的“圣婴”——厄尔尼诺,现在,在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了,但我国反常天气似乎并未结束。什么原因呢?原来另一位翻云覆雨的大师——“仙女”拉尼娜登场了。[注]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势头强盛时一般都是联袂表演,这是因为它们属恩索家族。
由于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都远居于其他各大洋之上,其赤道海域的水温变化就成为全球天气变化重要的动力源。赤道上空有两大气团,东边的高气压中心位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西边的低气压中心位于新几内亚岛附近。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盛行与这两个气团的气压差成正比的东南信风。与低气压对应的上升气流和与高气压对应的下沉气流形成一个纬向环流(沃克环流)。在赤道南北的副热带地区,还有因为高空赤道上空热空气向两侧移动,低空冷空气向赤道移动形成的经向环流(哈德利环流)。每隔几年,沃克环流的两个气团的气压差会发生同时增强或减弱现象,哈德利环流也会随之联动,气象学家将此称为南方涛动。
8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发生时,如果东西两个气团的气压差缩小,对应的海洋变化为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水位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气压差增大,则东太平洋海水水温、水位较多年平均值下降,这就是拉尼娜现象。这种海洋和大气的全球联动被气象学家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简称恩索事件。
厄尔尼诺衰减之后,太平洋东部的深海冷水会泛上表层,造成海面水温下降,使上空环流有一个向正常状态急速恢复的过程。厄尔尼诺越强烈,海水表底层对流就越强烈,大气环流变化也越明显,这个过程往往被矫枉过正,因而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一般会续发拉尼娜现象。所以“圣婴”“仙女”在夏季相约1998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厄尔尼诺、拉尼娜均为西班牙语译音,分别是“圣婴”“仙女”的意思。
1.不是“南方涛动”赖以发生的条件的一项是(??)
A.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远居其他各大洋之上。
B.赤道上空有东西两大气团。
C.纬向环流带动经向环流一起运动。
D.太平洋赤道附近盛行东南信风。
2.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翻云覆雨登场而来的是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和哈德利环流的气压差缩小,东太平洋水位、水温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C.两大气团气压增大,东太平洋水温、水位降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D.不论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都是南方涛动的产物。
3.对“圣婴”与“仙女”联袂演出的直接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涛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B.强烈的厄尔尼诺衰减后,海面水温、大气环流的变化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C.厄尔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高、水位高;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低、水位低。
D.厄乐尼诺现象衰减后,海面水位降低,上空环流恢复正常。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大气环流运动的现象。
B.发生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才能发生拉尼娜现象。
C.厄尔尼诺、拉尼娜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东太平洋地区。
D.“南方涛动”发生的基本动因是太平洋表层气温的变化。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率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茵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C.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率要分别增加6%和7%。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并不能被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
小题2:下列关于灰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霾天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等病。
B.灰霾天气中的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从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C.长时间的灰霾天气,遮挡了太阳光照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致使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D.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很多,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甚至会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C.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不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D.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易患上冠心病,人体距离PM2.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穿越巴山
陈益鹏
当我驾驶着我的宝来,从安康出发,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南行进;当道路在我的面前遇山开洞,遇沟架桥;当风在窗外霍霍有声,巴山以不同的姿态向我迎面扑来,又迅疾地向后退去,我确信,我仍然走在巴山的皱折里,即便手机显示,我已进入四川地界。
这些山,高大、清峻、奇崛、硬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房屋们,像筑在树上的鸟窠,择枝而栖,让这一片浩莽无际的沟壑山岭顿时有了亮色。蜿蜒的小路,像一根根绳索,串起房屋与庄稼、河谷与山岗、山里与山外。这些,我所熟悉的事物和景象,在巴山北坡,它们以故乡的名义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它们还将以屹立不倒的姿态长久地存活在我无法看到的更遥远的未来。
巴山北坡,有一个叫岚皋的小地方,清朝宣统年间,我的祖先从两湖一带迁移至此,迄今已传六代人,历时百余年。
乡下的老家,承载过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它早年的样子:三月的晨风里,姐妹们肩挎竹篮,头顶阳光,从东山追到西山,将鲜嫩的茶叶一枝一瓣从茶树上掐下来,丢进筐里;兄弟们在飘着雨丝的黄昏,将一捆捆从山林里打下的柴禾,抬着扛着,搬回家中。还有田坎边紫色的桑葚,门楣处筑巢的燕子,玉米地里甜得透心的苞杆……大年三十夜,家家门头的灯笼最红最亮,古色古香的造型,别致优雅,人见人爱。孩子们一群一伙,放鞭炮,打纸牌,呼进涌出,其乐融融。那年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家大院节日里呈现出的吉祥和温暖,那些温暖,曾伴随我的童年,一点一点长大。
当然,也有过悲痛。悲痛始于一个黑色的夜晚。是我的祖母不在人世了。她身着盛装被人们抬到后山埋掉。二十年后,我亲手将父亲掩埋在更远的另一座山梁上。在岚皋,方圆五十里地,还有我的舅舅、伯伯、姑姑、姨姨们,他们也都长眠于此,再也无法走出岚皋的地界,巴山的地界了!
除了大山,家乡岚皋还有三条穿境而过的大河,一条名叫岚河,轻舟慢摇、岚雾缭绕的一条河,发源于平利化龙山,流经平利八仙、岚皋花里、县城、佐龙,自杜坝注入汉江瀛湖;另一条源于岚皋与重庆城口交界的巴山之巅,名叫四季河,春夏秋冬,四季长流,在水围城岚河漂流码头汇入岚河;还有一条河位于岚皋西部,同样源于大巴山,河流没有统一名称,随流经地域各喊各叫,从上游至下游分别叫横溪河、小沟河、石门河、民主河、大道河,经大道镇流入汉江。三条河,均归入汉江,归入大海。大海,是所有河流最后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家乡的河流,在我的心中,是一条长长的青藤,缠绕着乡情,解也解不开;家乡的河流,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连接着我的前世和今生。
父亲在世时,曾站在家门口,指着远方的一座大山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吗?那得靠你自己去走,走过去,翻过去了,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可那些山,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绵长而悠远,令人望而生畏,岂可轻易翻越?但我终究是翻过来了,一步一步从山里走向山外,从县城走到了省城。只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些,原本,我是为了走给他看的。如今回头再看那些曾被我走过的巴山,仍觉有许多迷茫。我不能说对它不够了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大巴山,如同被壳叶包裹着的玉米棒,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深不可测;又如一颗即便砸开、里面也是布满沟壑的野核桃,需用针尖,才能挑出深藏其中喷香的美味。
每年春节,都还是要回去的,纵使那条通往小学的道路已被河流改变了方向,无从辨识;纵使亲人坟头的蒿草,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纵使再也找不见当年盛装青茶的竹筐、燃烧殆尽的柴禾,以及老家门楣朦胧模糊的大红灯笼……龙潭里裸浴的身影还在,小沟里摸鱼的笑声还在,岚河里摇船摆渡的喜悦还在。可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过紫阳,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结尾说,“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第四段作者描写童年的记忆,为何只选择了“三月”和“大年三十夜”这两个时间?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