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1)下面各项对选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处在那个位置上,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孔子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使用刑法只会使人不会犯罪,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则高明得多。
D、本章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弃甲曳兵而走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以,前者为“按照”;后者为“用”。之,前者为代词;后者为结构助词,的。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然而,古义:这样还;今义:表转折。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能力。A树,动词;C王,名做动词;D水,名作动词,故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没有活用现象。所以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①⑥是仁政后的表现。所以选B。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表明害民的是荒年”不正确。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妻子环而泣之
B.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C.无几何也
D.伟哉造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夫乘天地之正聊乘化以归尽
B.引壶觞以自酌控蛮荆而引瓯越
C.夙遭闵凶夙夜忧叹
D.犹蒙矜育不矜名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顺应,动词,举起/连接;名词,很早/早晨;动词,怜惜/自夸)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 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1)谥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