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1-16 13:25: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故事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柳毅传书的故事,反映了封建时代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歌颂了“见义勇为”的行为和勇于同恶势力抗争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作者希望善良人获得幸福的美好愿望。
B.作者将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浪漫主义气息浓厚。另一方面使人物和情节植根于现实生活,深刻反映社会问题。现实主义给人新奇感,浪漫主义给人以亲切真实感。
C.同样写龙君,但洞庭龙君与钱塘龙君性格迥然不同,洞庭龙君是慈父仁兄,忠厚长者,处事谨慎;而钱塘龙君则是勇力过人,疾恶如仇,处事果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各异,是故事写作特点之一。
D.文章语言优美,色彩华丽,不少地方使用骈俪文句,对场景的铺陈描绘多用四言,间或五、六言,音节和谐,语言的音乐性强,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传奇文体。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已祔②。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祔: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发陕西   起:被起用
B.必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C.君仕虽不    显:明显
D.山林之乐    极:享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省叔父巡抚幕中  其身也,则耻师焉
B.君亦遇事尽能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C.尽其才以文辞歌诗 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D.君少也,为学自成 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下列各句中对文意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为官和为文都有出色的才能,但他向来无意仕进,纵情山水,极意诗文,因而他的文章享有盛名。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4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1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墓志铭一类文字必须写墓主姓名、字号、籍贯、世系等,极易犯板滞的毛病,而这篇墓志铭却独具匠心,富于开阖变化,是墓志铭中的精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在作者眼中,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生有命(句中语气词)
B.能行叹复坐愁(怎么)
C.酌酒自宽(表目的连词,可译作“来”)
D.心木石岂无感(不是)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规:规矩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C.非能水也,而江河——绝:横渡
D.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戮(méi) 击(zhèn)变(huī)樊期(wú)
B.火(cuì)唱(hè)目(chēn)夜而出(zhuì)
C.自(wù)视(wǔ)厚(yí)夏无(jū)
D.剑(qiàn)踞(jī)目(xuán)之狐(shī)
小题2:下来各组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弱 / 位卑 / 秦 / 乐
B.偏 / 地 / 劝迎 /
C.南 / 模 / 伤 /
D.仓 / 士业 / 虐衣 /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4: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而众寡(细小,轻微)
B.毛色日益衰,志气日益(衰微,弱)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暗中,秘密地)
D.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小题5:下来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6:下来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曰
B.又而为歌曰
C.皆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小题7:来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荆轲笑武阳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B.已,无可奈何 / 克,公问其故
C.轲自知事不 / 更互用之,瞬息可
D.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 图穷而匕首
小题8: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B.《国语》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1卷,其记人叙事以记言见胜。
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
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现代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如《鸡鸣狗盗》、《狐假虎威》即出于此书。
小题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不同
小题10:下列对文章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以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寥寥几句,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文章高潮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绘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