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一)
2017-01-16 14:17: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走向原野
佟鸿力   ⑴背影,散射着季节的热情和馨香。夏天的背影,站在秋野的这一端,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
  ⑵树叶轻轻地伏在黯褐的地上。叶片上还残存着小块的绿色,像人生四十岁所残留的一点点青春,像《动物狂欢曲》里一段人类的忧郁。偶尔的鸟鸣是一种撕裂树叶的声音。那厚积在树下的叶子五彩缤纷,给人一种天气晴和的感觉。真想躺上去,躺上去之后没有梦,把脸埋在树叶里,气息清新而有质感,像谁的小手,真像!
  ⑶走向原野,但说不出为什么,心里有点儿忧郁。那落叶暗示给你的那整个季节,暗示给你的那转身远去的夏天的背影,暗示给你的某种情绪让你怎么也无法抗拒。
  ⑷小河像炊烟明丽的影子不知何处去。河滩上泛滥过洪流的地方,只依稀留下点痕迹。
  ⑸想到长长胡子的孔夫子曾站在何处河岸上感慨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沧桑感不禁让人深思。
  ⑹流速迟滞的水流跟一长块黄色的琥珀似的,水底的各种树叶一律翘起叶柄,它们随着水波的荡漾而惬意地摆动。如果此刻地球上冰川纪重新来临,那一滴滴一片片会同化石一样记录这个年年岁岁周而复始的季节吗?
  ⑺河面上一片羽毛借风漂泊。这片乘风漂泊的羽毛呵?于是想起某位诗人的一首诗来,那深沉的情韵令人难忘:“当一片羽毛落下/那时,我们都希望/假如幸福也是一只白鸟/它曾悄悄落下。”
  ⑻千百年过去了,千百个秋天?而走在这样的原野上,谁也不会像在春天一样期盼奇遇,不会再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激动或伤心。因为毕竟是秋天,是秋天啰?
  ⑼也许那原野只是一种象征?一位作家写道:“我愿我的门前,有棵美丽的枫树,我愿它的红叶飘满门前的小路……”他徒然地想把秋野拉近,拉近在人攘车喧的阶石前。说实话,真同情他。
  ⑽而我们却不必。
  ⑾我们可以吹吹口哨,呼唤自由的风,迎合高高掠过的雁鸣,日落或者日出时,远山远树都是朦胧而美丽的剪影。走向原野,不过别领你易感的朋友,她会用禁不住的叹气打扰你的思绪,她会以惊喜破坏你此时此刻的景中宜人的忧郁。春天带着她在山谷采花;夏天带着她在河岸漫步;冬天也可以带着她,在洁净的雪地上踩下温热而亲密的脚印。只有秋天,当你走向秋野,走向那种情绪时,你别,即使是初恋。——那是你和大自然,这永恒的启示者独自交谈。
  ⑿就这么走向原野,我们都无恨无悔。就这么带着记忆,带着幻想走向原野,走向这片天地。走过去就是飘雪的冬天,走过那片飘尽叶子的树林,就又是春天,又是春天……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夏天的背影,既引出下文对秋的原野的描写,又以夏天的热情和馨香衬托秋的凄美。
B.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更富有诗意。
C.作者借具有季节特征的落叶、不停的流水和漂浮不定的羽毛等物体来表达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
D.文章善于运用引用这一手法,作者借孔子和某位诗人的话,流露出对时间和生活的理性思考。
E.“我愿我的门前……”一段表现出某一位作家想在喧嚣的尘世留住秋的美景,作者对其进行了否定。
2.请简要概括“秋的原野”给人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也许那原野只是一种象征?”请简要概括“那原野”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就这么走向原野,我们都无恨无悔”,你认同这一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9分)
近些年,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明的智慧涵养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现在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的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连日来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冯骥才委员表示:现在各地一哄而上,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让人有点搞大跃进的感觉。数据显示,中国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中,有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目前,各种文化产业园建设仍呈“遍地开花”之势。“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切勿把文化‘GDP化’、‘功利化’。”冯骥才说。
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认为,要正确理解中央的文化发展战略,不能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把文化产品等同于文化商品,把文化成效等同于经济效益。浮夸的项目,在文化发展的新时期要不得。不能牺牲文化价值而仅仅追求利润。
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今年的文化工作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就是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进”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对于文化如何强市、强省、强国,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
  “不是说建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剧场不应该,而是说不能把这些作为最重要的东西。”冯骥才委员说。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强国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鲜明的国家文化形象。第二,从文艺上来讲,应该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化经典,来支撑文化的高峰,使得文化的品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是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想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冯骥才说。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文化的终极目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B.中华文明的智慧,是当代中国构建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现在各地都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
D.文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是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的表现。
B.中国20年间建设的主题公园多为亏损,未能提高文化产业的GDP。
C.文化工作要“稳中求进”,工作要连续有序,不搞“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
D.真正的文化强国,不只是说建文化场馆,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小题3: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探究“文化建设”的合理途径。(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途径
在老庄看来,自然、天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所有真实的和真正的美德是自然而然的。美德是不能有意去学习的东西,一旦有意安排,它们就全变假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了。所以庄子说“不学”,一切要自然而然,不要人为操作。学来的并不都是有益的,最后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道德修养不能是“学”的方式,只能是“不学”的方式,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关于如何做到“不学”而能够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四种方法。
“坐忘”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由生理所激起的贪欲以及自己的心智作用所产生的虚伪、狡诈都忘掉。简言之,坐忘就是要克服贪欲以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回归道德的自然状态。
“心斋”,简单地说,就是使心处于虚静的状态,没有有关经验世界的种种计较的、区别的知识,把关于分别、判断、计较的经验内容减损到最低程度。坐忘与心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克服知识与经验内容对道德的影响,通过摆脱知识和经验对人的负面作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悬解”就是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外物是指一切非自然的东西,既指物质方面的,也指教育过程中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与物欲一样,道德知识也对人的内心构成束缚,只有将其排除才能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提升到了道德的境界。当人将天下的得失、世间的事物乃至自己的生死都排除到心外,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在庄子看来,道德教育只能是这种排除欲望、外在影响的方法,而不是以外部输入某种知识、约束欲望从而实现道德提升的方法。简言之,应该是以“疏”为主的方法,而不是约束、制约这类以“堵”为主的方法。
通过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相对的做减法的方法,最终可以进入纯粹的道德状态。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目标就是恢复到宇宙本初的层次,恢复到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这种提升必然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将道德境界恢复到宇宙最初时的情形就能保持虚静,能保持虚静就能具备宽大的胸怀,没有是非爱憎之分,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看似愚昧糊涂,实际上拥有最完美的德性。
由上可知,在道家老庄的主张中,道德知识是一种与自然科学知识发展方向截然相反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知识那样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道德修养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发展路径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积累、不断增加的路径,知识越多,学问越大,能力越强,它遵循的是“学”的规律;而道德修养则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最佳的路径不是通过增加道德知识来提升道德水准,而是通过减损物欲,实现内心的自由来提升道德水准,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知识学习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道德问题,反而会使道德问题的解决走上一个错误的轨道。
小题1: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非知识化路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忘”和“心斋”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让心处在虚静的状态下,克服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B.“悬解”的过程,就是解除外物束缚的过程,这种外物,既有对物质的贪欲,也有从外部灌输的道德知识,摆脱束缚,人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C.“见独”就是心中体悟到了大道,以“疏”为主的方法,进入纯粹、和谐、高尚的道德境地。
D.“坐忘”“心斋”的目的是克服贪欲及外在环境对道德的不良影响,而“悬解”“见独”的目的是达到自由的道德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天然是庄子认为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有意安排进行道德教育,就会破坏这种基本原则,可能成为一种包袱、一种负担、一种伤害。
B.“坐忘”“心斋”“悬解”“见独”都是在“不学”的状态下实现人的道德提升的方法,它们的实践过程往往由先而后,由易到难。
C.在庄子看来,道德知识的提升需要做减法,而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则需要做加法,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完全对立。
D.一个人道德境界达到了宇宙本初的层次和大道没有遭到破坏的层次,那么,他虽然愚昧糊涂,却拥有最完美的品德。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真正的美德是不需要有意学习的东西,人为地教育他人操纵、控制、管理自己,会把本于自然的道德变成一种操作,这与庄子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B.人的道德境界提升是一个往后的、回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不需要经过任何主客观的努力,人的境界一旦回归初始就能与天地融为一体。
C.对人的道德提升,庄子主张遵循“不学”的规律,即通过实现心灵自由来完成道德提升,从而减损物欲,解决困惑。
D.通过知识化途径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因此应大力提倡人为道德教育。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发扬与光大。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的做法,掩盖剥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人也无从成为其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因此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实在是当务之急。
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濡染与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正根基于这种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以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
当然,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传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既是历史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C.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内容与属性方面并非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
D.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独具的特性。
8.本文认为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进行研究与努力,不属于此方面的是
A.专家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
B.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C.在习熟与遵守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前提下,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D.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经典文化相比,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种提纯式孤立处置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
C.由于今人无法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D.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能做好传承工作,并延续其生命。



5、阅读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