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②李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③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注)季康子: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1)第①、②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 (2分)
(2)第③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 为政者要正人应先正己。(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佛(Bì)肸(xī)[注]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人名。春秋末年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中牟(móu)的县宰。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补充注释]①“由”,子路字,即子路自称。②“诸”,之于。“之”指孔子下面说的话。③“不入”,不进入,不加入。 ④“畔”,通“叛”。⑤“磷”,音lín,薄;损伤。⑥“涅”,音niè 矿物名,古人用来作为黑色染料。⑦“淄”,音zī,通“缁”,黑色。⑧“匏瓜”,葫芦的变种,俗称“瓢葫芦”。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晾干后,可以用作浮水工具,或剖开制成瓢。“匏”,音páo。⑨“焉”,哪,怎么。⑩“系”,挂,结,扣,拴缚。(本节见《论语·阳货》17·7)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阻止孔子前往,是因为他鄙视佛肸的为人。
B.孔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子路平等的位置上来共同探讨问题的。
C.孔子认为佛肸“坚而白”,值得信任。
D.孔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像“匏瓜”,中看不中用。
(2)孟子曾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上述《论语》选段,谈谈孔孟思想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积极参加社会变革,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①论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②、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③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息,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以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B.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息:呼吸,叹息。
D.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而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①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C.①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①是以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息:休息。
小题2:
试题分析: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①连词,表并死;②连词,表转达折。B①指示代词,那、那些;②副词,加强语气。D①介词,因;②介词,用。
小题3:
试题分析:①仅仅是描写当时天下的形式。没有涉及到“因天下之势”。所以排除A;③ 武帝是趁秦地大乱攻入秦国,正说明了“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排除B、C;
小题4: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应该是“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
小题5: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岂:难道。间:机会(或:间隙)。乘:凭借。(2)尝:曾经。际:……的时候。天下将合之际也:判断句式。(3)(3分)恐:怕。夫人:别人。反:^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经过
D.伏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于廷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之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4.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1)石刻上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诣:拜见
B.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权:暂时代理
C.由是诸将疾普功疾:嫉妒
D.被创堕马被:恰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3分) (????)
A.普以将略称舟遥遥以轻飏
B.而汝中柏方用事觉今是而昨非
C.遂为贼所蹂践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D.欲收先入之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3分)?(????)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5分)
(2)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被:遭到,受到,遭受 在《项羽之死》“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中“被”意思相同。
小题2:
试题分析:C都为介词,“被”A项前一个“以”介词,凭借;后一个“以”连词,相当“而”,连接修饰关系的词语。B项前一个“而”是转折连词,但是;后一个“而”是并列连词。D项前一个“之”是助词 的,后一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筛选能体现石普“将略”事迹。①写的是石普因功受赏 ④写的是取得胜利的结果,并不是将略。⑥写的是总兵所为
小题4:
试题分析:原文“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说明,丞相只是同意了石普请战的要求,并没有给予步兵三万。而是让他“招募义兵万人出征”
小题5:
试题分析:(1)句中关键词“先”:在……前面,“蹑”:追踪。“走”:逃跑。(2)句中关键词“为……所”表被动,“斫”:砍;句中没有主语,根据语境翻译时应该补充主语“石普”。
参考译文: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考中进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贼兴起,朝廷正当用兵之际,石普以有大将谋略著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曾推荐他,适逢丞相脱脱讨伐徐州,就让石普随从出行。徐州平定后记录战功,石普升任兵部主事,不久又升为枢密院都事,随从枢密院官镇守淮安。
这时高士诚占据高邮,石普拜见丞相,面陈破贼的计策,并说:“高邮凭借着大湖的险要,都是低洼的水塘,骑兵不能靠前,给我步兵三万,保证能够攻取它。高邮一平定,那么濠州、泗州就容易攻破了,我请求作先锋,为天下倡导忠义。”丞相赏识他的豪壮,命令他临时负责山东义兵万户府事务,招募义兵万人出征。而当时汝中柏正当权,暗中阻挠,减少他一半军队。一开始命令石普遇事斟酌情况自行决定,等到出发了,又令他听从淮南行省节制。
石普行军到达范水寨,天还未黑,石普命令军中准备食物,夜漏三刻,下令士兵口含小木棍急行军去宝应,营地中仍和平常一样打更鼓。到达宝应县后,随即登城,在城上树起旗帜来,贼兵大惊溃退,石普于是安抚城中百姓。由此诸将嫉妒石普的功劳。石普从水陆两路进兵,乘胜攻下十几个寨子,斩杀贼兵数百人。快要抵达高邮城时,分兵三队:一队奔赴城东,准备水战;一队作为奇兵,防备后方;一队由石普自己率领,攻打北门。石普遭遇贼兵,与贼兵战斗,贼兵抵挡不住,逃入城中。石普冲在士卒前面追赶他们,放火焚烧城门,贼兵恐惧,想要弃城逃跑。可是援军看着他们交战,按兵不动,又害怕石普成功。总兵派遣蒙古骑兵一千人,冲到石普军前面,想抢到先进城的功劳。而贼兵拼死守卫,蒙古军惧怕,即奔驰而回,石普阻止不住,于是被贼兵所蹂躏践踏,大多坠落水中。
石普军队军阵大乱,贼兵乘机进攻。石普招集残兵,血战很久,他拿着剑大声呼叫道:“大丈夫应当为国而死,有不前进的,斩!”奋力搏斗,一直冲入贼兵阵地,跟随的只有三十人。到太阳偏西,援兵断绝,受伤落马,又步行交战几个回合,贼兵到的更多了,贼寇指着他说:“这一定是头目,不可让他跑掉,要活捉他。”石普叱骂道:“该死的贼奴,我就是石都事,说什么头目!”左肋被贼枪刺中,还握着自己的枪,将贼兵砍死。贼众一齐用枪刺石普,石普和跟从的人都奋力而战,全部战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