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6 14:41: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①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岭:指五岭。作者当时调任潘州南巴,过此岭。②长沙傅: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从全诗看,诗人“潸然”泪下的原因有哪些?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年事已高,却位居人下;新年已到,却独处天涯。(每点两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小题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已经说明了诗歌主旨是首写离别之情,答此题注意“孤”“亭”的分别内涵与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此题的手法有融情于景、虚实相生,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即可。
【赏析】
首联:写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又呈现清晨的宁静。写欲发未发时的螺川风光一切是那么恬静,那么自然,含蓄地为下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颔联: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写景上极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角度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宁静闲适的暮春晚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小题1:“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意蕴深厚,试做赏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1分)以客观无知之塔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