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2017-01-16 14:41: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小题1: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两字的妙用。(4分)
小题2: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断”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小题2:
试题分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张乔①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⑤有客游。
蕃情⑥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张乔,唐朝诗人。②调角,即吹角。③青冢,昭君墓。④梁州,当指“凉州”。⑤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⑥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
(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4分)
(2)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叙述。( 4 分)
小题2:诗中的“雁影”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描绘了一幅春夜行舟图: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找出“笠泽”“雁影”“玉峰”“长桥”“一舸”等意象,通过联想,描绘整体意境,“茫茫”“微”给人以迷茫隐约感;“重叠”“云衣”写出了青山的幽静云雾缭绕;“寂寞”“一舸归”体现出夜色的静、冷;由此可体会出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气氛。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通过描述“雁影”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比较,从而得出“雁影”诗人的心境的联系。湖面茫茫,大雁只身孤飞,营造了凄冷、空远的氛围;由注释1及“一舸归”可知,诗人只身夜渡太湖,清冷落寞之感油然而生。诗人看到“雁影”,仿佛是看到了自己一样,把雁看作自己的化身。因此“雁影”营造的氛围与作者的心境巧妙的达成契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8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这首诗的颔联写了哪些意思?作用是什么(4分)
(2)试从句法和修辞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2分)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小题1:赏析第二句“急”字的妙用。(4分)
小题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其实暗写了舟行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赏析“急”这个字运用的妙处,需要把握其表面和内在两层意思,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和主旨,联系诗歌题目,是送别诗,应联想到诗人的心情等,据此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脑海中要有这些印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衬托等。此题要结合诗句,联系本文写作内容和主旨,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