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C.不肯偿所逋逋:拖欠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挠:阻止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3分)???(???)?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
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5分)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从原文中王鼎的形象及“强直不可”大意“坚强正直不可…”便可知,挠:(使)屈服。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的善待家人,生活节俭。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表述不正确,可根据“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的句意,推断出A项,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所以选A。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竞”“擿发”、“贷” “居”“因”“遗”。
译文参考:?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用棍子(驱遣)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改变。王鼎迁任提点河北刑狱,处理贪官污吏更加急迫,他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被召为开封府判官,改任盐铁判官,多次升迁担任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河设置驿站牵引漕舟,每年可节省役夫六万,王鼎议论以为这样做不行。杨永德横暴狡诈,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一员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根据实际情况连发八问,杨永德均不能回答。王鼎于是上疏说:“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于是永德的奏请没有被采纳。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屈服。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妇女无所幸”中“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与“故幸来告良”中的“幸”用法相同。
B.“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秋毫”为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近”为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之意。
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窃”为副词,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为”音wéi,动词,意为“认为”。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为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足下”是对人的尊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范增数目项王?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谷不可胜食也/ 何可胜道也哉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小题3: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
??????????????????????????????▲??????????????????????????????????????
小题4: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4分)
????????????
??????????????????▲??????????????????????????????????????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物质基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守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
初,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江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朱泾,斩三十余级。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以弟洪来质,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洪,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
海妾受宗宪赂,亦说海。于是海复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别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遂刻日请降,先期猝至,留甲士平湖城外,率酋长百余,胄而入。文华等惧,欲勿许,宗宪强许之。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谕之。海自择沈庄屯其众。沈庄者东西各一,以河为堑。宗宪居海东庄,以西庄处东党。令东致书其党曰:“督府檄海,夕擒若属矣。”东党惧,乘夜将攻海。海挟两妾走,间道中槊。明日,官军围之,海投水死。两浙倭渐平。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文华死,宗宪结嵩益厚,威权震东南。然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①、敛富人财物亦不赀②。
明年,江西盗起,又兼制江西。未至,总兵官戚继光已平贼。九月奏言:“贼屡犯宁、台、温,我师前后俘斩一千四百有奇,贼悉荡平。”帝悦,加少保。两广平巨盗张琏,亦论宗宪功。
(节选自《明史》,有删减)
注:①帑:府库的钱财。②赀:计算、估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麻叶等巢柘林巢:把……当作巢穴
B.帅其众五百人帅:通“率”,率领,带领
C.海遂刻日请降刻:约定,限定
D.督府檄海檄:公文,文书
小题2:下面四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相与力排二人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初,海入犯,焚其舟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①海果缚叶以献②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D.①胄而入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严嵩的朋党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胡宗宪和他一起排刘张经和李天宠。
B.擒杀徐海的时候,胡宗宪一方面,采用离间的办法,使敌人力量分散;另一方面,贿赂徐海的小妾,使之力劝徐海归顺,最终徐海投降,边乱平息。
C.胡宗宪喜好钱、权,用财物结交严嵩父子,通过在浙江加派“编提”等额外税赋,使得百姓困顿不堪,同时他侵吞公款,聚敛了大量的钱财。
D.胡宗宪主持抗倭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是他人生中的亮点,称得上一位能臣;但他结交权贵、趋炎附势,可算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檄,动词,下公文,命令
小题2:B(B两个“其”都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A①连词“于是”,②介词“经由,通过”。C①连词表示目的“来”,②介诃“因为,。D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3:B徐海没有投降,而是重伤被困之下,投海自尽了。???
参考译文:
胡宗宪,字汝贞,是安徽绩溪人.他是嘉靖十七年的进士。
嘉靖三十三年的时候,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当时微州府歙县人汪直占据五座岛屿煽动日本倭寇攻打明朝,并且徐海、陈东,麻叶等人以拓林、乍浦、川沙洼为巢穴,每天扰乱海边的郡邑。皇帝任命张经为总督,任命李天宠为浙江巡抚,又命令侍郎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依仗着宰相严嵩在朝廷内部的援助,非常骄横。张经和李天宠不依附、听从他,只有胡宗宪听从他。赵文华非常高兴,因此两人一起打大力排挤张经和李天宠两人。日本倭寇侵犯嘉兴,胡宗宪用毒酒的计策杀伤敌人,杀死数百人。等到张经在江泾打败倭寇的头目。胡宗宪援助很有力。
当初,徐海入海做海盗,焚烧掉自己的舟船,向士卒表示自己没有反悔之心。到了沿海,胡宗宪派人对徐海说:“你已经在内心归附了朝廷,吴淞江一带恰好有贼寇作乱,为什么不攻打他们来立下战功呢?况且可以抢夺他们的船只,来为将来发生危急事情做打算。”徐海认为很有道理,回头在朱泾一带攻打贼寇,杀掉三十多人。胡宗宪命令属下俞大猷偷偷烧掉徐海的船只。徐海心中害怕,把自己的弟弟送来作为人质,献上自己佩戴的飞鱼冠,坚甲,名剑和其他的玩赏之物.胡宗宪于是(趁机)优厚地对待他,让徐海捉拿陈东、麻叶等人,答应封他永世的爵位。徐海果然捆绑着麻叶来进献。胡宗宪解开麻叶的蝇索,让麻叶写信给陈东谋取徐海,并且暗中把这封书信汇露给徐海。徐海大怒。
徐海的小妾接受了胡宗宪的贿赂财物,也说服徐海。于是徐海又用计谋捉着了陈东来进献,率领自己的部下五百人离开了乍浦,驻扎在粱庄。官军焚毁了乍浦的老巢,斩首三百多人,烧死淹死的到处都是。徐海于是约定日期请求投降,约定之期乏前突然来到,留下士兵在平湖城外,率领手下一百多首领,穿戴着盔甲入城。赵文年等人害怕,打算不答应徐海,胡宗宪强行答应了他。徐海磕头服罪。胡宗宪摸着徐海的头顶,安慰他。徐海自己选择平湖之外的沈庄驻扎自己的部队。沈庄分东西各一处,以黄河作为护城河。胡宗宪令徐海居住顾东庄,在西庄安置陈东的党羽。胡宗宪命令陈东写信给他的党羽说:“督府给徐海下达文书,晚上的时候将来捉拿你们了。”陈东的党羽恐惧,趁着夜晚将要攻打徐海.徐海携带着两个小妾逃跑。在小路上被槊射中。第二天,官军围住了他,徐海跳海自杀。两浙的倭患渐次平息了。
胡宗宪喜好功名、权术,通过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一年都给严嵩送大量的金帛、佣人美女、珍奇罕见、非常精巧的东西.赵文华死后,胡宗宪与严嵩结交得更加密切,威名权利震动东南。然而他创立了“编提均瑶”的方法,在百姓的正常缴纳的税收之外,加收赋税。百姓因此困顿不堪,并且他侵吞的府库的钱财、聚敛的富人的财物也无法计算。
第二年,江西农民起义,胡宗宪又同时掌管了江西。还没有到达。总兵官戚继光已经平定了作乱。九月胡宗宪上奏说:“贼寇进犯宁、台、温等地,我们的军队前后俘虏斩首一千四百多人,贼寇全都荡平了.”皇帝非常高兴,加任胡宗宪为少保。在两广平定大盗张琏,也判定为胡宗宪的功劳。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治),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这样的凶暴),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西汉·刘向《书苑》第二十卷
[注释] 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以臣名之(命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的) B、臣故畜牸牛(养)?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积蓄) C、公诚愚矣(诚恳)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实,真诚) D、管仲正衿再拜曰( 使……正,或:整理好)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当、合适)
2、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3、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 [???? ]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①今天我看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