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秩一等秩:官阶
B.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简:通“减”,减少
C.每岁自冬徂春徂:往,到
D.并按其罪按:追究,查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合乎文意。题中,B项解释错,“简”应是“选拔,精选”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一语进行筛选。其中,①讲的是罗亨新官职升迁情况,②讲的是皇帝看完罗恒新奏章后的反应,④讲的是罗亨信提出的合理建议,表现其有远见。都应排除。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文字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兵部并没有采纳罗亨信的建议。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敢”是“怎敢”之意;“死法”是两个词,“死于法”,即“因触犯国法而死”;“孰与”是固定短语,“(什么)同(什么)比,(什么)更(严重一些)?”之意;“死敌”是两个词,“同敌人作战而死”之意。第(2)句中的“但”作副词,相当于“只”;“务”是“注意、专注、从事”之意;“虽”当“即使”讲;“将谁与守”是宾语前置,即“与谁守”之意。
【参考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友。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
【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急治任旋里行李
B.医虽小道,攻之不精研究
C.病家多不能致达到
D.令与之善者诱致之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就诊于太医院某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
B.乃具告所言乃脑髓亏耗
C.试为汝诊之谓非为鄙人所误耶
D.问王归意,以疾告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戴过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
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
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项的致意思是招来、招请,故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D.以:介词,把;A.于:介词,到/在;B.乃:副词,于是、就/是、原来是;C.为:介词,替、给/被。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C“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故答案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①关键词“盍”,兼词,相当于“何不”,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或者直接写“何不”,得1分;②“国手也,”判断句,翻译“是”字,体现判断句的标志,得1分;③“国手”译为“国家闻名的医师”“名医”“国内有名的御医”“国家级的医生”等得1分。(2)①关键词“诚”,译为“如果确实”“果真”,得1分;②“着和、缓名”译为“有着像和、缓一样的名气”“有着和、缓两位名医的名气”“有着和、缓名医的名声”“有着和、缓两位名医一样的医术和声望”“有着和、缓那样的名望”等,得1分;③“乃”,副词,译为“竟然”“却”“反而”,得1分;④“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使动用法,译为“使……活过来”或“让……复活”、“使……长肉”“让……长肉”,或者意译为“起死复生”“起死回生”,得1分。(3)①补充主语“太医”得1分;②“乞休”译为“请求退休”“请求辞退官职”,得1分;③“谢”译为“谢绝”“拒绝”,得1分。
参考译文:
傅青主善于治病。他的同乡人王尧寄居在京城,忽然患头痛病,经很多医生诊治都不见效,到太医院某医生就诊,那太医按脉完毕,吩咐他说:“这病只有一个月时间了,你应尽快回家料理后事,慢一点就来不及了。”王尧急忙打点行李准备回家。适逢傅青主来京城,在路上遇到王尧,就问他回家的原因,王尧把病情告诉傅青主。傅青主说:“太医院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王尧叹息着说:“我回家,就是听从他的吩咐啊。”于是将太医说的都告诉他。傅青主很吃惊,说:“如果真是这样,怎么办?让我试给你诊断一下。”按脉很久,叹息着说:“太医他真是国手啊,他说的没错。”王尧流着眼泪说:“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傅青主又沉思很久,对他说:“你的病没有救活的道理,不过我现在想到一个法子,治好了不算功劳,治不好也不承担过失,试一试怎么样?”王尧很高兴,求处方。傅青主吩咐他回家去,四处寻找健壮青年使用的旧毡笠十余枚,煮成浓汤,过滤成药膏,早晚服食。王尧回到家里,按照傅青主的方法医治,病果然好了。不久他到京城见傅青主,傅青主非常欣慰。王尧又去拜见太医,太医见他来,吃惊地看着,说:“你还活着吗?”王尧把傅青主治病的做法告诉他。太医叹息着说:“傅先生真是神医,我比不上他。我当初诊断你的病,原来是脑髓亏损,按照古药方,只有用活人脑才可以医治,但是确实不能得到。现在傅先生用健壮青年使用的多枚旧毡笠代替活人脑,真是本领高超,我比不上。如果不是傅先生,你早就死了,可以说不是被我耽误吗!行医虽说是小本领,研究不精通,这简直是把人命看作儿戏啊,我还敢从事这种职业吗!”太医送王尧出门之后,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闭口不再谈医术了。
傅青主善于治病而不能忍受俗气,病家多不能招请他。不过他平时喜欢看花,有人就在有花木的寺院中安置病人,让跟傅青主交好的人引诱他到来。傅青主来了之后,一听到病人的呻吟,僧人当即说是寄寓异乡的穷人,没有钱请医生,傅青主当即给病人诊治下药,随手就治好了。有一个妇人突然患肚子痛的疾病,痛得在地上翻来覆去。她丈夫请傅青主医治,傅青主就叫他拿一个破瓦罐,放在妇人睡榻前面,用圆木棒捣一千次,捣成粉末让妇人服下去,她的肚子立即不痛了。一个老人痰涌在喉咙中间,不能呼吸,他的家人准备了棺材等着收殓。傅青主诊断病情,说:“没有死。”让家人捣蒜汁来灌他,吐出几升痰就苏醒过来。凡是患腹泻的病人,遇到傅青主没有不被治好的。傅青主使用药物不按照药书,常常用一二味药就取得预期的效果。有被痨病所苦的病人,傅青主教他用胎息法调治,不到三个月病就好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B.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以母忧去职?????????????????????属平陈之役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周武帝闻而召见<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D.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C. 
?
 ??????????????????论者称为良牧野祭而去?????????????????????????景茂减俸禄为汤药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 B.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秩俸:官吏的俸禄。 C.有修理者,……乃褒扬称述。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 D.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都会:大会,集会。 小题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察孝廉,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静。 ③多方振济之。?????????????????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⑤阅视百姓产业。???????????????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5: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 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 小题6:翻译下面语句。 ①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②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听”是“允许”] 小题:[“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 小题:[“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小题:[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小题:[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还做了临淄刺史] 小题: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宽仁恕 《后汉书》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人有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与之而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而德兴,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尝坐客,遣苍头②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其当朝会,妆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乎?”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____________《后汉书》(节选自百度百科) ①亭传tíng chuán:古代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处所 ②苍头:因以清巾裹头而得名,指奴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服其不校校:计较 B.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容:允许 C.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长者:年老者 D.灾异或见,引躬克责躬:自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幸劳见归,何为谢之且为之奈何 B.宽尝于坐被酒睡状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C.乃就车中认之此亡秦之续耳 D.京师以为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丢失了牛,就把刘宽的牛牵走了,后来此人找回了自己的牛,将牛归还刘宽,刘宽没有计较。 B.刘宽通晓学术文艺,灵帝常让他讲解经书,因感责任重大,刘宽忧心如醉。 C.刘宽不赞成对吏民使用刑罚,而是注重对其进行礼义教化。 D.刘宽派仆人去买酒,仆人却大醉而归,客人忍不住责骂,刘宽担心仆人自杀,派人去探视。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 (3)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长者,有德行的人。 点评: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小题2:试题分析:何为,即为何,为,因为/介词,对。B项均为介词,在/向?? C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点评:根据文言虚词考查的命题特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学教材的文言课文温故知新,做到有印象——比较熟悉——印象深刻——见句知文。因此要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要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试题分析:刘宽身为太尉,于国于民身感责任重大,才忧心如醉,而并非为灵帝讲经忧心如醉。 点评: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小题4:试题分析:(1)句“吏人”和“加苦”的理解是翻译的关键。吏人,官吏和百姓。加苦,用重型。⑵句“宽简”“以为谚”是理解的重点,宽简,宽厚;以为,即以之为,把他作为;谚,笑谈。(3)句“举”和“胜”是翻译的难点,可根据对称译出。举,尽,全。胜,尽。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表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情、异常情况,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供旅客和传递公文的人途中歇宿的旅店中,(住下来)就马上召集学官祭酒和处士以及读书人面对面讲解学问。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论农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道理加以勉励。人们被他的感动,(良好的)道德逐步兴起,每一天都受到感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常常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性宽厚,好饮酒,不喜欢洗澡,京城人把这作为笑谈。曾经因为来了客人,就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久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原文有删略) 【注释】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鼎彝(yí)尊斝(jiǎ):均为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积。④呻佔(zhān):诵读。⑤斗靡: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词藻华丽而夸耀争胜,此处可理解为卖弄才学。⑥跧伏:通“蜷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日诏:诏令。 B.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易:交换。 C.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反而。 D.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固:本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3分)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通过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汪琬因为生病,将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3分) (2)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3分) (3)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奎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诏:告诫。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诏令”通常为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全文前面的主语是“先生”显然“诏令”解释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汪琬”特征是“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①是楼主关于藏书的做法,②和读书无关,③是错误的读书方法,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传是楼”是由楼主人徐健庵命名的,不是由汪琬命名的,选项人物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附——归并。(2)凡——共有,部——按部名,居——安放,类——按类,汇——集中,次——顺序。(3)方——刚才,女曹——你们。 小题5: 试题分析: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奎态横生。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观之熟矣(语气词,断开)大略如行云流水(另起话题,断开)初无定质(句意转折,断开)但常行于所当行(并列,断开)常止于不可不止(另换对象,断开)文理自然(并列,断开)奎态横生。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家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象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预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是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