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①,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慑②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③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选自袁枚《祭妹文》,有删节)
[注]? ①殗殜(yè? dié):病不甚重,半起半卧。②绵惙(chuò):病势危急。③窀穸(zhūn xī):墓穴。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所娱遣——遣:派遣
B.一旦长成,遽躬蹈之——蹈:踏
C.旧事填膺,思之凄梗——膺:胸
D.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瞑:睁眼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舞幽壑之潜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件件小事都寄托无限的哀思。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等琐事,表现出兄妹间亲密的关系,显示恋恋不舍之情。
B.妹妹归家后,扶持阿母,治办文墨,哥哥有病“刺探”说事,这些描写一方面显示妹妹的才德,另一方面抒发兄妹相依之情。
C.弥留之际,妹妹非常想见哥哥一面,并同意母亲派人把自己的病情报告给哥哥。妹妹忍死等兄却未等到,这无涯之憾,是无法弥补的。作者懊悔远游的一片至情,字字辛酸,让人不免同声一哭。
D.妹妹去世以后,作者将妹妹的诗稿付印,并为妹妹作了传,特别是对妹妹的墓地作了精心筹划,以此来告慰亡妹的在天之灵,真可谓哀愁与悲痛交织,感人至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即使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山子①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
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
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过岐亭,适见焉然力足以至焉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亦足以富乐秦以攻取之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
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练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
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
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5分)
⑵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D(A.“而”均为连词,前者表示并列,后者表示转折;B.“焉”均为代词,前者代“他”,后者代“那里”;C.“因”前者为副词,译为“于是,就”,后者为介词,因此;D.“以”均为介词,译为“凭借”。)
小题1:B(“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错误,作者回忆方山子少年时情景与今天的隐居,意在通过对照引出“而岂山中之人哉”的感叹。)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僧侠
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日将夕,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及至,又前进。日已昏夜,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张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僧前行百余步,韦生知其盗也,乃弹之僧,正中其脑。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韦生知无可奈何,亦不复弹。良久,至一庄墅,数十人列火炬出迎。僧延韦生坐一厅中,笑云:“郎君勿忧。”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固无他,幸不疑耳。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焉。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劄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揖韦生就座,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谒见。”言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僧呼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即成齑粉矣。”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乃呼飞飞出参郎君。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蜡。僧曰:“向后堂侍郎君。”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堂中四隅,明灯而已。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丸已敲落,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弹丸尽,不复中。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韦断其鞭数节,竟不能伤。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韦具言之。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僧终夕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匹,垂泣而别。?????????(选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四豪侠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连镳连镳:同路,一起走
B.有顷布筵,具蒸犊具:完完整整地
C.韦引弹,意必中引:发射
D.飞飞倏忽逗闪逗:挑逗,戏耍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僧但言且行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B.①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①与老僧除得害乎②生三人,公与之母
D.①赠绢百匹,垂泣而别②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僧与韦生言谈“本无好意”,只是后来由于韦生技艺高超,僧才改变主意,善待韦生。
B.韦生五次弹射僧,僧却说“郎君莫恶作剧”,说明僧从善之心已定,并没有意识到韦生弹射自己是先下手为强。
C.僧让自己的义弟出来见韦生,既是对韦生的尊重,又可表明自己“欲改前非”的心意。
D.僧不忍杀子除害,寄希望于韦生,然而韦生也敌不过飞飞,僧不由得怅然认命。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意思是“摆上”。)
小题2:C(A.“但”都是副词,“只是”B. ①“乃”都是副词,“于是” C. ①“与”是介词,“替”“为”②“与”是动词,“给”D.“而”都是表修饰的连词。)
小题3:C(A.僧善待韦生是由于“欲改前非”。B. “并没有意识到韦生弹射自己是先下手为强”错。D.僧是技不如子,不是“不忍杀子除害”。)
参考译文:
唐德宗建中初年,读书人韦生举家迁往汝州,中途遇一僧人,便和他并辔而行,彼此言论很融洽。天快黑时,僧人指着一个岔路说:“离这里不远是我的寺庙,您能不能到那去住一宿?”韦生答应了,叫家人先走。僧人让他的随从先走,回去准备食宿用品。走了十余里还没到,韦生问僧人。僧人指一处林烟说:“这就是。”可是,走到那后又往前走了。这时,天已经黑了,韦生有点疑心,他平常就擅长射弹弓,他便悄悄地从靴中取出弹弓,怀中有铜丸十多粒。这才以责备的口气问僧人:“我的行程是有日期的,方才一时贪恋您清雅的言论,便应邀而来。现在已经走了二十里啦,怎么还没到?”僧人只说走吧,他自己往前走了百多步,韦生看出了他是一个大盗,便拿出弹弓射他,正打中他的脑袋,僧人起初像不知道似的,打中五发后,他才用手去摸打中的地方,慢慢说道:“郎君(指韦生)你不要恶作剧。”韦生也无可奈何,不再打了。又走了一段时间,到了一处庄园。好几十人打着火把出来迎接。僧人请韦生到一厅中坐下,笑着说:“郎君不用担心。”又问左右的下人:“夫人的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吗?”又说“郎君就在这里好好休息吧。”韦生看到了妻子子女住在另一处,住处安排得很好。夫妇互相看着都哭了。韦生马上又去见僧人,僧人迎上前来,拉着韦生的手说:“我是个大盗,本来未怀好意,不知郎君你有这么高的武艺,如果不是我,别人是受不了的。现在没别的事,感谢你没有怀疑我,方才我中郎君的弹丸都在这。”说着举手摸脑后,五个弹丸便落下来。过了一会儿,开始布筵,端上来的是蒸犊,蒸犊上插着十几把刀子,周围摆着切碎的饼。请韦生就座。又说:“我有几个结义弟兄,我叫他们拜见你。”说完,有五六个穿红衣扎巨带的人站在阶下。僧人喊道:“拜郎君!你们若是先前遇到郎君,早粉身碎骨了。”吃完饭,僧人说:“我干这一行很久了,现在已经老了,很想痛改前非。不幸的是我有一个儿子,他的技艺超过我,我想请郎君为我除掉他。”他便叫来了儿子飞飞出来拜见韦生。飞飞才十六七岁,穿着长袖的绿衣服,皮肤蜡黄。僧人说,你上后堂去等郎君。僧人给韦生一把剑和五粒弹丸,并向韦生说:“我乞求郎君使出所有的武艺来杀掉他,不要让他成为老僧我今后的累赘。”他领韦生进入一个堂中后,他出来反锁了门。堂中四个角落,都点了灯。飞飞拿一短鞭站在当堂。韦生拉开弹弓,心想必然打中。弹丸射出时,飞飞竟跳到梁上去了,沿着墙壁慢慢行走,象猿猴一样敏捷。弹丸打光了,也没打中他。韦生又持剑追逐他,飞飞腾跳躲闪,耍逗韦生,只离韦生不到一尺远。韦生把飞飞的鞭子断成数节,却没有伤着飞飞。时间过去很久了,僧人开了门,问韦生:“你为老夫除了害了吗?”韦生把方才的经过告诉了他。老僧人怅然若失,对飞飞说:“韦生证明你非得做贼了,还能怎么办呢?”僧人和韦生谈论剑术和弓箭之事谈了一夜,天要亮时,僧人把韦生送到路口,并赠给他绢布一百匹。二人垂泪而别。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
(《金史·列传第三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阅岁:过了一年
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务:致力于
C.如是而农不劝劝:劝说
D.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修:兴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2分)
A.因陈正名从谏之道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C.布德流化,必自近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D.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当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5分)
(2)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劝:鼓励,奖励。理解实词的含义,要放到具体的语句中并结合语境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的后句写的是路伯达的妻子的行为,不符合“直接”的要求。C项的后句的主语是皇上,依然不符合题干的具体要求。D项前句的前语境是表现“行义”的,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后句是客观的陈述事件,不表现路伯达的忠诚,此句的关键点是理解“致仕”一词的准确含义,如果只是望文生义,就会有较大的干扰性。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项中“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点是对“忧”字的理解。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学生会经常见到“丁父忧”、“丁母忧”这样的表述,这是古人的习惯表达,由此可知,此处的“忧”是亲丧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以及句式,省略的内容需要补出,能直译的一定要直译,要语句通顺。“旧邦是思”是宾语前置结构,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是判断句式。注意下列词语翻译:“空”“重慎” “易”“绐”。
附【参考译文】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性格沉稳忠厚,有远见,博学,能写诗,考中正隆五年进士,调诸城县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为尚书省属官,授兴平军节度副使,入朝任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到上京,路伯达上书谏阻说:“君主以四海为家,怎么能够只是思念旧国,离开京师而去远巡,这不是稳重谨慎之道。”奏书进上,没有答复。过了一年,改任秘书郎,兼太子司经。当时章宗刚刚开始学习,路伯达以文章学行出名,被选为侍读,任职不久因亲丧离去。正逢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路伯达的行义,起用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召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诏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这之前,右丞相完颜襄上奏把天寿节改在九月一日,路伯达论列认为不合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以及台谏官也都说不行,下放到尚书省商议,路伯达说:“皇上刚登基,应该实行方正、诚信之道,现在改换生辰不是正道,欺骗四方不是诚实。而且祝贺不合时,这是轻视礼仪而重视财物。”于是陈述修正名分听从劝谏的道理。升任为尚书刑部郎中。皇上文群臣说:“如今有什么办法才能让百姓专务本业,增加储备呢?”路伯达说:“传播德行宣扬教化,一定要从近处着手。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以示注重根本,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这样做而农民受不到鼓励、粮食不增收,是不可能的。”这时,严禁采捕,从京城近郊到真定、沧州、冀州,往北到飞狐,数百里内都是禁地,百姓偷猎狐、兔判有罪,因此路伯达谈及此事。多次升迁至刑部侍郎、太常卿,授予安国军节度使,不久,改为镇守安武。
曾经出使宋朝返回,进献所得二百五十两金、一千两银资助防边费用,上表请求退休,表未上,路伯达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傅氏奏上,皇上赞赏他的忠诚,赠太中大夫,并把金银还给他,傅氏哭着请求,不准许。傅氏因为路伯达曾经兴修冀州的学校,于是购买信都、枣强的田地来赡养学生。官府上报,皇上认为她贤惠,赐号“成德夫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京,字简之,世居沧州。举进士,调蜀州司法参军。赵元昊反,侍读学士李仲容荐京知兵法,召试中书,擢通判镇戎军。夏守赟为陕西经略使,奏兼管勾随军粮料。入对,陈方略,赐五品服。
又参夏竦军事。会遣翰林学士晁宗悫即军中问攻守孰便,众欲大举入讨,京曰:“夏人之不道久矣,未易破也。今欲驱不习之师,深入敌境,与之角胜负,此兵家所忌,师出必败。”或曰:“不如讲和。”京曰:“敌兵未尝挫,安肯降我哉?”未几,元昊使黄延德叩延州乞降,以奇兵出原、渭,败大将任福。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乃上言:“请择要官守沧、卫,凿西山石臼废道以限戎马,义勇聚教,复给粮,置卒守烽燧,用奇正法训兵,徙战马内地以息边费。”凡十余事,仁宗颇嘉纳之。
入为开封府判官,坐械囚送狱道死,出知蔡州。王则据恩州反,京缒城趣南关,入骁健营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民居欲应贼,京捕斩之乃定。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由是营兵二十六指挥在外者皆慑服,不敢叛。州之南关,民众多如城中,得不陷贼,京有功焉。京督士攻城甚力,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贼知京无所顾,乃牵妻子去,恩州平。以不能预察贼,降监郓州税。
先是,驻泊都监田斌亦以贼发不能捕,待罪兵间,及城破,从诸将入,以功迁宫苑副使,而京独被谪。御史言失察贼过轻,忘家为国义独重,不宜左迁,乃徙通判兖州。复知沧州,拜右谏议大夫,卒。
(选自《宋史·田京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对,陈方略对:应答
B.即军中问攻守孰便即:来到
C.夏人之不道久矣道:讲道义
D.元昊使黄延德叩延州乞降叩:攻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夏守赟为陕西经略使忘家为国义独重
B.夏人之不道久矣今欲驱不习之师
C.此兵家所忌贼知京无所顾
D.以奇兵出原、渭以功迁宫苑副使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B.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C.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D.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京有军事才能,并因此受到官员的推荐。赵元昊反叛,李仲容推荐田京通晓兵法, 皇帝下诏在中书考试,升为镇戎军通判,并向皇上陈述方略。
B.田京对如何与西夏军队作战有自己的看法,他反对用未经训练的军队,深入敌境,和西夏的军队较量胜负,有人打算请和,田京认为敌人是不可能降服的。
C.田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当机立断。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振武兵要响应王则谋反,也被田京制服。
D.田京在仕途上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得到了纠正。田京因为在恩州不能预察敌情被贬职,田斌也因捕贼不力待罪军中,经御史上奏两人先后得到任用。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3分)
②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4分)
小题6: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田京“知兵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叩:请求进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动词,担任;介词,为了。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义;助词,的。C.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D.派;介词,因为。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田斌是因功升迁,并未经御史上奏。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小题6:
试题分析: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田京“知兵法”,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田京,字简之,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沧州。考中进士后,调任蜀州司法参军。赵元昊叛乱,侍读学士李仲容向朝廷推荐田京,认为他懂得兵法,田京奉召应试中书,提升为通判镇戎军。夏守赟担任陕西经略使,上奏朝廷让田京兼管随军粮食草料。田京上朝应答,陈述方法策略,被赐予五品官服。
又参与夏竦的军事谋划。恰逢朝廷派遣翰林学士晁宗悫到军中询问进攻与防守哪一个有益些,众人都要大举深入进行讨伐,田京说:“西夏人不守道义已很长时间了,不容易攻破他们。现在要率领不熟悉对方地形的军队,深入敌方境内,与敌人较量胜负,这是兵家所忌讳的,出动军队一定会失败。”有的说:“还不如和西夏人讲和。”田京说“:敌人军事力量未尝遭到挫败,怎么会降服于我们呢?”不久,赵元昊派黄延德到延州乞求投降,派奇兵出原、渭,打败大将任福。夏竦向来不喜欢田京,由于这次事件改为庐州通判,调任掌管邵武军。田京于是上奏皇帝说:“请挑选重要的官员坚守沧州、卫州,开凿西山石臼废道来限制战马的通行,征召义勇之士集中教导,并给他们提供军粮,安排士兵白天夜晚守候烽燧,用奇正法训练士兵,从内地征召战马来停止守边的费用。”总共十余件事,仁宗皇帝很赞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入朝成为开封府判官,由于用木械拘系囚犯,在送往狱中的路上,囚犯死去,田京因此而调离开封,担任蔡州知州。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毁民居想应合叛贼,田京逮捕这些人并加以斩首,振武兵才得以安定。反贼派遣自己的党羽崔象假装出城投降,田京因为崔象用妖言迷惑大众,又将崔象斩首示众,因此在城外的营兵二十六指挥都感到恐惧而被驯服,不敢再叛乱。恩州的南关,老百姓像开封城一样多,能够不被叛贼攻陷,田京功不可没。田京督促士兵用力攻城,叛贼绑住田京的家小登上城墙逼迫他们喊着说:“不要用力攻城,城内的叛贼将要屠杀我们。”田京大声呵斥士兵更加紧攻城,抬头发箭,射死其家小四人。叛贼见此知道田京无所顾忌,于是带领家小离城而去,恩州得以平定。田京由于不能预察会发生叛乱,被降为监郓州税。
在这之前,驻泊都监田斌也由于叛贼发生叛乱而不能预先逮捕叛贼,待罪于军中,后来攻破叛军城池,田斌跟随平叛的将领们进入叛城,由于平叛有功被升为宫苑副使,而田京却独遭贬谪。御史上言说没有预先察知叛贼的行为这个过错并不十分严重,田京忘家小为国家的情义值得表彰,不宜对田京降职处分,于是迁任兖州通判。又任沧州知州,授予右谏议大夫,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