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问题。 于成龙传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箚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剖,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调[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调:xiòng,刺探。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益得尽力耕耘——益:更加
B.甫成,山水发——甫:刚刚
C.桥圮,坐夺官——坐:因此
D.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摄:代理
2.下列各句分别表现于成龙处事讲究策略和深得民心的一组是(???? )
A.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B.伪为丐者,人其巢/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C.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D.成龙擒斩之/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魄力和计谋均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了心理战,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写出下列加粗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 _____________
(2)酌酒相劳 _____________
(3)然将适西山 _____________
(4)西山之胜始具 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5.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若”的含义。
(1)上善若水( )
(2)更若役,复若赋( )
(3)遇雨若濡( )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鹏之徙于南冥也 B.于——急于星火 访风景于崇阿 C.以——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D.见——慈父见背 遂见用于小邑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
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瑀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辍:停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①无忌贵戚好学?????????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
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译文:????????????????????????????????????????????????????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