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8 00:34: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当免悉达等,尔善言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得归长安竟:最终
C.通兵关中兵击之,安定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6分)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次,驻扎。诗歌《次北固山下》中的“次”,“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中的“次”都是“驻扎”之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几个实词对考生的复习很有指导意义,因为每个词都能从已学过的文章或常用成语中找到相应的解释。旌: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竟:有志者,事竟成。简: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通发关中兵击之”只是陈述事实,不能突出其善战。C项,“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是说他执法公正严明。D项,“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是指高祖释放了屈突通并授予其官职。
点评:本题扣住主人公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命题,让考生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复习时把握重点。另外,命题者也意在借本题来弘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给考生以润物无声的教育。
小题3:
试题分析:“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错误,原文是“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即没有大胜,但也没有失败过。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将原文与题目选项仔细比对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由此也可让学生得到启发,首先不要对文意理解题产生畏难情绪,要细心地与原文进行比对。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几个计分点:(1)“贼未之觉”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南:名词作动词,往南进军;舍:名词作动词,驻军;徇:掠夺。(2)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尽:尽守;节:气节;至此:到了这地步;羞:使动用法,使本朝羞。
点评:本题的第一小题选得比较好,考查的文言现象比较多,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而且该句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否则很难正确翻译出来,这有利于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检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 万 乘 之 国 伐 万 乘 之 国 箪 食 壶 浆 以 迎 王 师 岂 有 他 哉 避 水 火 也 如 水 益 深 如 火 益 热 亦 运 而 已 矣。” (选自《孟子·粱惠王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2.《孟子》是“四书”之一,请写出“四书”的其他三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齐宣王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饥冻虽切,违己病 ????????②归去来兮,请息以绝游 ????
B.?①问征以前路 ????????②乐天命复奚疑 ????
C.①惆怅而独悲 ????????②乐夫天命复疑 ????
D.①既自以心为役 ???????②寓宇内复几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
2.翻译:
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参考答案: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哂:讥讽,讥笑
2、疑难句子: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反问句,安:怎能;至:极,深刻
3、考查一词多义,据句子或上下文不难判断
4、句式变换加翻译,应该不难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中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译文】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王起,字举之。元和末,累迁中书舍人。李朅叛,与播①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卒定其乱。进吏部侍郎。方播以仆射居相,避选曹,改兵部。
入拜尚书左丞。灵武、邠、宁多旷土,奏为营田,以省馈挽②。历河中节度使。方蝗旱,粟价腾踊,起下令家得储三十斛,斥其余以市,否者死。神策士怙势不从,置于法。由是廥③积威出,民赖以生。召授兵部尚书。以检校尚书右仆射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滨汉塘堰联属,吏弗完治,起至部,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李训为宰相,起门生也,欲引与共政,即加银青光禄大夫,复以兵部尚书召判户部。训败,起素长厚,人不以训诿之,止罢其判。饿加皇太子侍读。文宗上文,好古学,是时,郑覃以经术进,起以敦博显,帝数访逮时政。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俄兼太常卿、礼仪使。帝题诗太子笏以赐,诏画像便殿,号“当世仲尼”,其宠遇如此。又使广《五位图》,俾太子知古今治乱。
起治生无检,所得禄赐为僮婢盗有,贫不能自存。帝知之,诏月益仙韶院④钱三十万。议者谓与玩臣分给,可耻也。起赖其入,不克让。
武宗立,为章陵卤簿使、东都留守。召为吏部尚书。帝患选士不得才,特命起典贡举。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夙儒兼宰相秩,前世所罕。入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宴赐备厚。
起性友悌,播丧,哀戚加于人。嗜学,非寝食不辄废。天下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庄恪太子薨,诏为哀册,词情凄惋,当世称之。
(节选自《新唐书·王起传》)
[注]①播:王播,王起之兄。②馈挽:运送粮饷。③廥:仓库。④仙韶院:当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斥其余以市市:集市。
B.又使广《五位图》广:增补。

C.起赖其人,不克让赖:依靠。
D.嗜学,非寝食不辄废废:停止。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起做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与播俱上疏请诏王智兴讨之? ②由是唐积咸出,民赖以生
③先修复,与民约为水令,遂无凶年? ④帝数访逮时政
⑤凡四举士,皆知名者,人伏其鉴? ⑥播丧,哀戚加于人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起关心百姓疾苦,不畏豪强。他任河中节度使时,遇到蝗旱灾害,下令各家各户不得储藏过多的粮食,惩处了仗势不听命令的神策士兵。
B.王起为人厚道,受人尊敬。他的门生李训想引荐他共同执政,于是授给他高官要职;后来李训遭受灾祸,人们因为王起厚道,并没有处分他。
C.王起为官有才有德,深受皇帝的宠爱。文宗不仅题诗给他,还下令让人给他画像,称他为当世仲尼;武宗任用他为相,也曾给他丰厚的赏赐。
D.王起缺乏管理家庭经济的能力。他所得的俸禄赏赐被僮仆奴婢偷走据为已有,结果自己贫穷不能生存,靠朝廷特意为他增加的三十万钱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积雨,愿宽逐臣过恶,又短鲍叔终身不忘人过,以解帝锢人意。
(2)人辞,帝劳曰:“公,国耆老,朕有阙,当以闻。”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从语意看明显为动词,“市”应该解释为“出售”的意思。做这种题,一定避免先入为主,不要先看题,再看文段,以免影响判断。
小题2:
试题分析:C? “做事有成”指把事情做成,有好的结果。①只是上疏,不言结果;④表明皇帝的信赖倚重,⑥表明工起敬爱兄长。排除法是做这种题的最好选择。
小题3:
试题分析:B? “没有处分他”错,原文有“止罢其判”,是说人们从轻处分他,并不是免于处分。这道题一般来说是难点,核心是关于文段的整体和细节理解整合,要小心。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愿”译为“希望”,“短”译为“过错”,“解”译为“消除”“打消”,并且将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2) “劳”译为“慰劳、慰问”,“闻” 使动用法,译为“告知”即可,要特别注意句中“公,国耆老”判断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是”来。
【参考译文】
王起,字举之。元和末年,多次迁任中书舍人。李?叛乱,王起和王播一起上疏请求皇帝下诏让王智共讨伐李?,最终平定了这次叛乱。升任吏部侍郎。当王播凭仆射的身份处于宰相的位置时,王起作为在吏部主铨选官吏的官员,避嫌改到兵部去做官。
王起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灵武、邠、宁有很多空闲的土地,王起上奏在这里营田,以减少运送粮饷。历任河中节度使。正遇到蝗灾旱灾,粮食价格暴涨,王起下令说,各家各户可以储藏粮食三十斛,多余的拿到市上出售,否则处死。神策士兵仗着权势不服从命令,王起将他们绳之以法。从此囤积粮食的人都拿出了粮食,百姓靠这得以生存。召入朝廷任命王起为兵部尚书。凭着检校尚书右仆射的身份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靠近汉水的地方塘坝连接,前任官吏都不修缮治理,王起到任后,先修复塘坝,和百姓订立用水法令,于是这里不再有荒年了。
李训做宰相,他是王起的门生,想引荐王起和他共同执政,就加授王起为银青光禄大夫,再次召入朝廷以兵部尚书兼主持户部事务。李训遭祸,因王起向来厚道,人们不因李训的缘故而怪罪他,只罢免了他兼管的职务。不久加任皇太子侍读。文宗崇尚文学,爱好经书史籍。这时候,郑覃凭着经术进用,王起凭着敦厚博识显名,皇帝多次向他们询问时政。由于长期下雨不停,王起希望宽免那些被逐斥的大臣的过错和失误,又批评鲍叔终生不忘别人的过失,以此来打消皇帝要禁锢某些人的念头。不久兼任太常卿、礼仪使。皇帝在太子的笏板上题诗给他,并下诏叫人在便殿给他画像,号称“当世仲尼”,王起就是这样被皇帝宠爱和礼遇。皇帝又让他增补《五位图》,让太子了解古今的治世与乱世。
王起治家无方,所得的俸禄赏赐都被僮仆奴婢偷走据为己有,他却贫穷得无法维持生活。皇帝听到此事后,下诏说每月从仙韶院的费用中给他增加三十万钱。议论的人说和玩臣分享钱财,是可耻的。王起依靠这种收入生活,因而没有推让。
武宗即位,王起任章陵卤簿使、东都留守。召入朝廷任吏部尚书。皇帝担心选拔人才不能得到有才之人,特意下令让王起主持科举考试。他前后四次主持科举考试。选拔的都是知名的人,人们佩服他有鉴别之才。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宿儒兼宰相之职,这是前世所罕见的。王起入朝辞谢时,皇帝慰劳他说:“你是国家的元老,我有什么缺点,你应当告知我改正。”皇帝设宴款待他并且赐给丰厚的财物。
王起天性亲近敬爱兄长,王播去世,他哀痛悲伤超过一般的人。王起非常喜欢学习,不是休息吃饭就不停止。天下所有的书没有他不读的,一旦过目,就不会忘记。庄恪太子去世,皇帝下诏叫他作哀册文,他作的哀册词情悲伤怅恨,受到当世人称赞。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