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2,4,6
? 10.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弦歌于其上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B.①上以其奢纵,免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甘加兵谋魏十余年 C.①秦王之过,不应至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隋文帝反对奢侈腐化行为的一组是 ①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②上忿然作色,升乃止。③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 官,不许④复拜上柱国。⑤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峻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13.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共10分) ⑴“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不知何以责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2:A、都是介词,在B前者为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后者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连词,因为。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后者为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D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小题3:②是皇帝对刘升劝谏的态度行为。④是因杨俊病情严重,隋文帝又任命杨俊为上柱国。表现隋文帝的恻隐之心。 小题4:大臣们劝谏文帝从宽发落杨俊。 小题5:(1)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为臣认为可以宽恕。” (过、但、谓、容各1分,句义1分) (2)我尽力于关塞,才创建这大业,实在不容易!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业,我必须制定准则,留下范例,以便能要求辰下遵守而不失掉.你是我的儿子,却要败坏我立的一些规矩准则,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责备你。(戮力、训、而、何以、责各1分,句义1分) 参考译文: 秦孝王杨俊字阿祗,高祖杨坚的三儿子。 起初,杨俊颇有美好的名声,高祖听说以后很高兴,写信给杨俊,对他褒奖鼓励。后来杨俊渐渐奢侈起来,为了多聚敛钱财,违犯制度,放债求取利息,老百姓和下级官吏因此蒙受困苦。高祖派遣使臣考查此事,受牵连而被治罪的多达百余人。可是杨俊还是不思悔改。他大修宫室,所修宫室豪华绝顶。杨俊头脑灵活,经常产生奇妙的构思,往往亲自挥动斤斧,按照他巧妙的构思制造精制巧妙的器具,并且以珠玉加以修饰。他给妃子制造七宝羃罹,又建造临水的殿堂。殿堂用香粉涂抹墙壁,用玉石砌成台阶,梁柱楣栋之间还安装上明镜,点缀上珠宝,极装饰之美。建成殿堂之后,经常与宾客妓女等人,在殿上弹琴歌唱,赏心悦目,十分快活。杨俊很喜爱女色,生性嫉妒的妃子崔氏非常不满,于是就在瓜中放上毒药。杨俊吃瓜中毒,因而得病被征召回到京城。高祖认为杨俊奢侈放纵,因而罢了他的官,让他以秦王的身份住在府第中。左武将军刘升进谏说:“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为臣认为可以宽恕。”文帝说:“法令不可违背。”刘升固执地继续进谏,惹得文帝生气了,怒形于色,便只好停止。后来,重臣杨素又为杨俊的事向文帝进谏说:”秦王的过失,不应当处罚得这么重的程度,愿陛下详细考虑考虑。”文帝说:”我是有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果向您的意思那样,为什么不另外专为天子的儿子制定特殊法律?以圣人周公旦那样的为人,尚且惩罚管叔、蔡叔,我确实赶不上周公,与他比相差很远,怎么不完全按照法度办事,使法度受损呢?”终于不答应减轻对杨俊的处罚。 杨俊病重,行动不便,派遣使者奉上奏章,陈述认错的意思。文帝告诉秦王所派使者说:“我尽力于关塞,才创建这大业,实在不容易!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业,我必须制定准则,留下范例,以便能要求辰下遵守而不失掉。你是我的儿子,却要败坏我立的一些规矩准则,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责备你!”杨俊感到惭愧而惶恐,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大都督皇甫统上奏章,请求文帝恢复秦王俊的官职,文帝还是不答应。一年多以后,因秦王俊的病情严重,才又任命为上柱国。汉文帝二十年六月,秦王杨俊死在秦王府中。汉文帝虽然悲痛,却只哭了几声就算了。对于杨俊所置办的奢侈华丽的物品,命令全部烧掉。还命令所用送葬器具务必按照俭约的原则去治办,并且以此作为后来的法度。秦王府的僚佐请求替秦王立碑,文帝说:”如果想留名,有一卷史书记载就足够了,为什么要立碑呢?假如子孙不肖,所立石碑只不过被人拿去作为压东西的石块而已。”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小题: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小题: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小题: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小题: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新课标第?网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B.诏书切让。?????????????????????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D.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辞:告?辞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迎路谒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赵咨道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都担心做不到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②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 自雷徙循。子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子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子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 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畜弓箭?????畜:储备????????????????? B.尤与之善?????善:交好 C.予方乏困???乏:疲乏????????????????? D.尚何以发之???发:宣扬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巢谷幼时随父学习,后进京赶考,却弃文从武,不久学成,可惜最后没有考中武举。 B.巢谷与作者是同乡,且相交甚笃,因而不顾高龄和体弱去看望远谪岭南的苏辙兄弟。 C.文章通过完成存宝嘱托和探望苏氏兄弟等情节,刻画了巢谷重朋友情谊的性格特点。 D.作者对巢谷的品德才能非常欣赏,对他的一生遭遇则充满同情,为此写·卜了这篇传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4分) 译文:??????????????????????????????????????????????????????????????????????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忐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C?? 2.A??? 3.(1)知道(了解)他的志向和节
本题解析:1.指物质缺少;2.“平日相交甚笃”与丈中“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说法相矛盾。3.(1)缓急、托,各1分;判断句、省略句,各1分。(2)恨、奇、行、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关系彳良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了河州的将领。,恰好泸州少数民族首领乞弟侵扰边境,就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中并向他请教。到了存宝犯了法要被逮捕,他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只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了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难免会挨饿受冻,我袋中还有数百两的银子,除了您没有谁可以替我交给他们。”巢谷答应了他,就改换姓名,带着银子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天下大赦的时候才回来。我因为是他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和情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搬到雷州,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迁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唯独巢谷在眉山感慨地公开宣称,想要徒步来寻访我们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万里来拜访您,自己也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这样就是死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代的人。”见面之后,握着手相对而泣,不久就讲述平生所经历的事情,说了一个多月还不知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巢古了。 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访哥哥子瞻,我怜惜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的心意虽然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的人所能做的。”?巢谷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我挽留不住他,再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些钱给他作为路费。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钱袋逃走了,后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就病死在那儿。我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当年,在南方边远地区、我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部队,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过几天交给他儿子。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