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1-18 00:50: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5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令问,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 上曰:“法不可违。”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 俊惭怖,疾甚。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9.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颇有令问令:美好
B.上遣使按其事按:考查,核实
C.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固:坚持,固执
D.安能亏法乎?亏:亏待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2,4,6


?
10.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弦歌于其上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B.①上以其奢纵,免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甘加兵谋魏十余年
C.①秦王之过,不应至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隋文帝反对奢侈腐化行为的一组是
①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②上忿然作色,升乃止。③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
官,不许④复拜上柱国。⑤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峻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13.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共10分)
⑴“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不知何以责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小题2:A、都是介词,在B前者为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后者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连词,因为。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后者为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D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小题3:②是皇帝对刘升劝谏的态度行为。④是因杨俊病情严重,隋文帝又任命杨俊为上柱国。表现隋文帝的恻隐之心。
小题4:大臣们劝谏文帝从宽发落杨俊。
小题5:(1)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为臣认为可以宽恕。” (过、但、谓、容各1分,句义1分)
(2)我尽力于关塞,才创建这大业,实在不容易!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业,我必须制定准则,留下范例,以便能要求辰下遵守而不失掉.你是我的儿子,却要败坏我立的一些规矩准则,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责备你。(戮力、训、而、何以、责各1分,句义1分)
参考译文:
秦孝王杨俊字阿祗,高祖杨坚的三儿子。
起初,杨俊颇有美好的名声,高祖听说以后很高兴,写信给杨俊,对他褒奖鼓励。后来杨俊渐渐奢侈起来,为了多聚敛钱财,违犯制度,放债求取利息,老百姓和下级官吏因此蒙受困苦。高祖派遣使臣考查此事,受牵连而被治罪的多达百余人。可是杨俊还是不思悔改。他大修宫室,所修宫室豪华绝顶。杨俊头脑灵活,经常产生奇妙的构思,往往亲自挥动斤斧,按照他巧妙的构思制造精制巧妙的器具,并且以珠玉加以修饰。他给妃子制造七宝羃罹,又建造临水的殿堂。殿堂用香粉涂抹墙壁,用玉石砌成台阶,梁柱楣栋之间还安装上明镜,点缀上珠宝,极装饰之美。建成殿堂之后,经常与宾客妓女等人,在殿上弹琴歌唱,赏心悦目,十分快活。杨俊很喜爱女色,生性嫉妒的妃子崔氏非常不满,于是就在瓜中放上毒药。杨俊吃瓜中毒,因而得病被征召回到京城。高祖认为杨俊奢侈放纵,因而罢了他的官,让他以秦王的身份住在府第中。左武将军刘升进谏说:“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为臣认为可以宽恕。”文帝说:“法令不可违背。”刘升固执地继续进谏,惹得文帝生气了,怒形于色,便只好停止。后来,重臣杨素又为杨俊的事向文帝进谏说:”秦王的过失,不应当处罚得这么重的程度,愿陛下详细考虑考虑。”文帝说:”我是有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果向您的意思那样,为什么不另外专为天子的儿子制定特殊法律?以圣人周公旦那样的为人,尚且惩罚管叔、蔡叔,我确实赶不上周公,与他比相差很远,怎么不完全按照法度办事,使法度受损呢?”终于不答应减轻对杨俊的处罚。
杨俊病重,行动不便,派遣使者奉上奏章,陈述认错的意思。文帝告诉秦王所派使者说:“我尽力于关塞,才创建这大业,实在不容易!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业,我必须制定准则,留下范例,以便能要求辰下遵守而不失掉。你是我的儿子,却要败坏我立的一些规矩准则,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责备你!”杨俊感到惭愧而惶恐,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大都督皇甫统上奏章,请求文帝恢复秦王俊的官职,文帝还是不答应。一年多以后,因秦王俊的病情严重,才又任命为上柱国。汉文帝二十年六月,秦王杨俊死在秦王府中。汉文帝虽然悲痛,却只哭了几声就算了。对于杨俊所置办的奢侈华丽的物品,命令全部烧掉。还命令所用送葬器具务必按照俭约的原则去治办,并且以此作为后来的法度。秦王府的僚佐请求替秦王立碑,文帝说:”如果想留名,有一卷史书记载就足够了,为什么要立碑呢?假如子孙不肖,所立石碑只不过被人拿去作为压东西的石块而已。”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
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
小题: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小题: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小题: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思应为“书信”。????????????????????
小题: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白。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隐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文言文翻译还要结合语境,如果学生翻译的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完全按照标准答案中的词语,也正确。?????????
【译文一】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译文二】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新课标第?网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到?任
B.诏书切。?????????????????????让:责?备
C.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D.征拜议郎,疾不到?????????????辞:告?辞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迎路谒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赵咨道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小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恐怕都担心做不到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①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会泸州蛮乞弟②扰边,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
自雷徙循。子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子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子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子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子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子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文有删节)
[注]①举武艺: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考试。
②乞弟:泸州西南少数民族乌蛮首领斧望个恕的儿子。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畜弓箭?????畜:储备????????????????? B.尤与之善?????善:交好
C.予方乏困???乏:疲乏????????????????? D.尚何以发之???发:宣扬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巢谷幼时随父学习,后进京赶考,却弃文从武,不久学成,可惜最后没有考中武举。
B.巢谷与作者是同乡,且相交甚笃,因而不顾高龄和体弱去看望远谪岭南的苏辙兄弟。
C.文章通过完成存宝嘱托和探望苏氏兄弟等情节,刻画了巢谷重朋友情谊的性格特点。
D.作者对巢谷的品德才能非常欣赏,对他的一生遭遇则充满同情,为此写·卜了这篇传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4分)
译文:??????????????????????????????????????????????????????????????????????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忐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C?? 2.A??? 3.(1)知道(了解)他的志向和节


本题解析:1.指物质缺少;2.“平日相交甚笃”与丈中“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说法相矛盾。3.(1)缓急、托,各1分;判断句、省略句,各1分。(2)恨、奇、行、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关系彳良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了河州的将领。,恰好泸州少数民族首领乞弟侵扰边境,就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中并向他请教。到了存宝犯了法要被逮捕,他料到自己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只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了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儿就难免会挨饿受冻,我袋中还有数百两的银子,除了您没有谁可以替我交给他们。”巢谷答应了他,就改换姓名,带着银子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天下大赦的时候才回来。我因为是他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和情操,认为他是个有急事时可以托付的人。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搬到雷州,从雷州迁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迁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唯独巢谷在眉山感慨地公开宣称,想要徒步来寻访我们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万里来拜访您,自己也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这样就是死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代的人。”见面之后,握着手相对而泣,不久就讲述平生所经历的事情,说了一个多月还不知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巢古了。
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访哥哥子瞻,我怜惜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的心意虽然很好,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的人所能做的。”?巢谷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我挽留不住他,再看看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些钱给他作为路费。船行到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钱袋逃走了,后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到了新州,就病死在那儿。我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听我的意见而去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叹。
当年,在南方边远地区、我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部队,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过几天交给他儿子。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