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同心而离居(指感情深厚)
B.但为君故(但是)
C.桃李罗堂前(罗列)
D.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C.焚百家之言 言:言沦,文中指著作。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次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 :“慢”应释为“玩忽,轻视”。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
点评: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 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小题3:
试题分析: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惧之以死”“ 劝之以生”介词结构后置;惧:使动用法,使……害怕;劝:使动用法,使……感激奋发。?
(2)使:派遣;怀:安抚;尽:全部。
点评: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峰起。有人问我说:“盗贼之乱可以清除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清除呢?只是盗贼有产生的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我回答他说: “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器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因为生活富足;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均衡;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用“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还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而且,所谓法律:(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坐等死亡,不如采取行动谋求出路。而且,所谓法律:(是)让所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俸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没有快乐的生活下去的方式,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闲适。然而不是人民自己想要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法令逼他们做盗贼。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自己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吏,加重督察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也就不会起什么作用了。
现在有关部门不担忧考虑源头,却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有九年的耕种,这才有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才可以拿礼义来教化。如今百姓之所以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转而增多的弊端,恐怕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采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伸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不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治理的根本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史督察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逮住,长吏要牵连获罪。”要加重此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逄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逄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莫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惊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逄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后汉书·赵壹传》)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司徒袁逄受计——受:接受
B.逄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让:责备
C.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造:到、至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品行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往入上堂,遂前临之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述及的几件事,表现赵壹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文中对赵壹倨傲特异的品行描述,表现了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文中对赵壹恃才倨傲描述的目的是反衬袁逄、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文中对赵壹几件事的描述,表现其故作倨傲,目的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并不在于做官。
4.将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B
4.(1)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
????????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拔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
???????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撤军
B.即斩关纳外兵???????????????纳:容纳
C.策其马谢世充???????????????谢:告别
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
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
③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 、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如果我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