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C.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D.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2分) (????)
①自是外户不闭??②巩先期区处猝集????③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④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 而食有余?????⑤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⑥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觉得非常不平。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曾巩疏远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轻:以… …为轻,轻视。根据前句“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可以推断出“轻”为“看轻”的意思。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推敲。
小题2:
试题分析:①④是仁政带来的结果。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就本题来说,一定要看清楚要求中问的是“措施”。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可知“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觉得非常不平”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暴诛亟敛”理解为“横征暴敛”,“堪”理解为“忍受”;第二句中“文学行义”根据语境理解为“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以”解释为“因为”。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B.令人长号不自禁。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主持。B、自控C、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D、古义: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停
B.我決起而飞????? 決:快速的样子
C.未有知其修者???? 修:长
D.绝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C.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论:讨论。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杀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4分)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3分)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论:判罪
小题2:“政务惠民”意思是在治理方面致力于造福百姓。①②③都能表明这一点。
小题3:大举荒政是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不是荒废政务。
【小题 4】(1)咸:都。治:政绩,治理情况。行:品行。殿:考核下等。
(2)稍:逐渐,慢慢地。迁:升迁。中官采御园果者:采摘御园果实的中官;定语后置句。
(3)置:赦罪,释放。已:已而,不久。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