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謇:从状元到资本家
邱永汉
①张謇,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16岁考取秀才,但因家道中落辍学,长期以游幕为生。光绪十年(1884)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二十年(1894)春,奉父命进京参加会试,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
②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状元不做官却改行办厂,这个现象诚然怪异,但并非偶然。19世纪末,民族工业非常幼弱而又渴望发展。根据历来痛苦的经验,民族工商业者把与官府打交道视若畏途,迫切希望有一种中间力量可以充当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梁。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
③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产、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共获净利370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④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粗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⑤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而他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着手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清未第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还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
⑥但是好景不长,欧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大生资本集团很快由盛而衰,张謇被迫把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办,将近30年苦心经营的企业体系濒于土崩瓦解。
⑦张謇晚年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希望结束军阀混战,让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得以顺利发展的和平环境。然而,时代的变化不以他的想法为转移,他的这些梦想必然走向幻灭。
⑧1926年7月17日,张謇病故。这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寄孤愤。结尾几句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这不仅是他暮年处境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中国通史》第十一卷,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哪些因素使张謇实现了“状元办厂”。?(4分)
小题2:张謇办学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张謇的诗句“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4分)
小题4:张謇作为民族近代工业创建和发展的先驱,你认为他在哪些力面值得后人学习与继承?(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出张謇实现了“状元办厂”的原因,考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要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提示,原因就在这句话之前。实现办厂的原因集中在文本第二段,本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即第一段,第二层包括第二三句,主要记叙了张謇的思想和主张,第三层包括第四句到“桥梁”句,记叙的是他如何联系官商,顺应了民族工商业者的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现代文(共21分)
森???林
陈世旭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有诗。
要摆脱无名的羁绊,我最想走向森林;要拯救疲惫的灵魂,我最想走向森林;要吟唱隐秘的心曲,我最想走向森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莺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在森林任何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都会有风吹落潮湿的种子。季节更替,森林里到处荡漾着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倾听森林的语言,你将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生活的困惑与感伤随风而逝。走在森林,你会发现你是快乐的,森林是无声的呼唤,充实了你原本空洞的灵魂。
因为惰性和缺乏勇气,我任随自己长年被囚禁在嘈杂的城市:城市也是森林。楼群像树林,只是没有枝叶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令人眷恋的狗尾巴草的清香。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了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这是化工森林。在这里,人们掩起私下里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窥望。
只有森林才会有真正的歌唱。森林的歌,嘹亮、清逸而深远。森林里最多的是树,每棵树都是歌手。
走进森林,走进歌声,走进激动的曲调和流畅的节奏,离开城市的喧嚣,演奏自己的乐章。让漫天的音乐的羽毛,化作无边的新绿与嫩黄。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
我见识过世界的不只一处森林。每次我都会力图进入森林的深处。穿过茂密的、散发着浓郁的树脂和草莓香味的松树林,心里泛起一种甜丝丝的快感。林中的湖泊像美人的镜子,波光粼粼地闪烁在无边森林的怀抱,映照着蓝天的纤尘不染和青山的雄浑与妩媚。
那些树林是没有猎人也没有伐木者的。那里的鸟是不害怕被人惊扰的。树桠上,站着不知名的鸟。它们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地站着,不时懒洋洋地一跳。有时候落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后又扑扑地飞起。柔顺的、毛茸茸的松鼠就在附近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有时会突然停下来,蹲在离你最近的树枝上和灌木丛中,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所有的生灵都充分享受着作为这片树林的天然主人的特权。
森林无疑有一种凝重的隐喻性质,暗示出生活最为深沉的一面。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
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鸟悄悄地离开被太阳晒得温暖的树梢,振起翅膀,依恋地、默默地飞进树林深处。雾在林中飘荡。雾是半透明的,并不妨碍仰望树缝中的天空。被树枝分割的天空特别明亮,让我想起南方家乡闪烁的星光,被星光照亮的丰沛的河流、绿树中的城市和织锦般的田地。莱蒙托夫说得不错:“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森林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托尔斯泰则给森林赋予了道德意义:“置身于令人神往的大森林之中,心中难道能留得住敌对感情、复仇心理或者嗜杀同类的欲望吗?心中的恶念应该在与作为美与善象征的大自然接触时消失。”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森林之外的地方;梦想曾经的家园,你便会知道,失去绿荫,灵魂就失去了庇护。混浊的噪声从耳边掠过,你将嫉妒并且哀怨,谁曾拥有过那片森林?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森林幽静的小径徘徊,鼻翼里全是青涩的气味,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在绿叶沙沙的伴奏下唱歌,唱消失的爱情和不可知的未来;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的深处汩汩流动,像精灵呢喃。?
等有一天终于不能呼吸的时候,我就溶入树下的泥土,无声地悠悠地去到森林的漩涡深处,肃穆,庄严,神秘,颤栗。然后在返青的季节,同蚂蚁、蚯蚓和飞虫,同所有卑微的生命一起,用柔软的头颅叩开泥土的门,迎接春天的来临。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
(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在文中,作者写了城市中的“化工森林”,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联想丰富,但始终围绕作者的感情而展开,而且感情的发展层层深入,请梳理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5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森林是生命的典范,告诉人们生命的原始法则”一句中“生命的原始法则”的意蕴。(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森林会消除人们的困惑和感伤,会使人们空洞的内心得到充实,会让人们变得成熟、聪明、坦荡、洞悉真理等。
B.“等待心灵的撞击,等待灵魂的再生”的意思是,在喧嚣的城市,人们的心灵将受到世俗的冲击,但走进森林,将可能获得重生。
C.文中引用莱蒙托夫、托尔斯泰的话,写出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D.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和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密不可分,如“湖泊像美人的镜子”、“睁大眼睛滴溜溜地打量你”等。
E.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有时插入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和真正的森林构成对比(1分),突出了“我”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把文本中关于“化工森林”的有关文字找出来。文中,关于“化工森林”的文字集中在第7自然段,应该根据这些文字及其上下文揣测作者的意图。此前的6个自然段,作者以大量笔墨浓墨重染地抒发了自己对森林的赞美和渴望,这里转入写城市,这显然是一种对比,表达对城市的另一种感情;而此段处于文章的中部,当然也有引起下文的原因。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梳理的是作者的感情脉络,它同文章的思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是以感情为线索。文本中有很多词语做了这方面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下面的小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贝多芬传》序(节选) 罗曼·罗兰
|
???????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又红又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长期受难,成为伟大的原因。
??????? 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让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既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的那么伟大,那么丰富,那么幸福。
??????? 在此英勇的队伍中,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既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1.?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5段“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谈一谈本文“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的那么伟大,那么丰富,那么幸福”中“幸福”的涵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曼?罗兰认为贝多芬具有怎样的品格?作者写本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序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谈谈其结构特点及语言特点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经过困境的人,人生更丰富,人格更充实,品格更可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吴门昆曲六百年
昆曲和京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吐字缓慢,亦说亦唱,乍一听是音乐,再一
听,是戏剧。袁宏道的《虎丘》里面讲的就是昆曲。它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于是为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当然,它不是横空出世的剧种,它的出现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
有些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盛世出现的音乐戏曲,会这样哀怨婉约?
其
实,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虽然如此,但它却能
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如果说大众,那为何从古到今的昆曲都没有摆脱只有数百人精通热衷的局面?记得《虎丘》里面就有这样的描写,在“檀板丘集”,“歌喉相斗”的时候,整个苏州城几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哪种戏曲也没有这样的本事,能够以看热闹的形式,事先云集一大堆的观众,最后终于以看门道的要求,让这些人乘兴而来,尽心而归。
这是昆曲一直雅化的结果,在本质上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昆曲是从来不拒绝走向大众的,自始至终,它都欢迎大众来参与。这么多年来昆曲一直逃不开雅化的趋势,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它不会放下架子,去庸俗地取悦观众,但是观众们却以听昆曲为荣。
虽是这样曲高和寡,但是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来关注,来观赏。看不懂不要紧,看得不大懂也不要紧,艺术的目的是使人身心愉悦。
从南宋开始,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以休闲、优雅与和谐为主旋律的小国文化,声音中少了金戈铁马剑拔弩张,多了些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在这样的国情下,并非举国群情激昂,而是大家都最大可能地表达一种闲情雅致。到了明代,昆曲这个新形成的艺术形式更是让这种情趣一发不可收拾。檀板笛声,阵阵悠扬,带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说到四方歌曲,就不得不谈昆曲的一路走过。无论是当年唱遍全国的弋阳腔,还是后来名扬闽浙的余姚腔,哪怕后来最为繁盛的花部高腔、皮黄,也都不能将昆腔消灭掉。恰恰相反,这些声腔不是被其他声腔兼并了,就是自己消亡了,唯独昆腔绵延至今,不合并,亦不消亡。而且,无论是曾经还是当下,大体上都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宗吴门”,是一种模仿,模仿是出不来真正的艺术的。福建地方戏剧的改革从昆曲中借鉴了许多元素,南昌的戏剧界也“毫不犹豫”地以昆曲为榜样,因为昆曲在当下的这种热,这种高贵奢华、优雅脱俗的气质,是其他戏剧所不能比拟的。那吴门宗谁呢?即使是最高明的模仿,也不可能如水入大海不着痕迹。弋阳腔最开始也是被模仿,被分裂,最后散播各地。余姚腔模仿别人,最后迷失了自己,唯独昆山腔,貌似特立独行,但却能够坚韧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既不高傲,也不妥协,说白了,就是从不会为了别人改变自己。
这是一种艺术的生存法则,也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其实艺术和人一样,它会去为自己选择一条道路。有时候坚守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低潮也未必等于消亡,只要坚持自己得信念,就会一直生存下去。所谓竞争,其实比的并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的韧性。如何不去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也不去模仿别人,而是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出类拔萃,这才是最重要的求生之路。
写这篇文章的
时候,我的音箱里一直播放着六百年来绵延不断的檀板笛声。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昆曲”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昆曲是一种吐字绥慢,亦说亦唱,哀怨婉约的民间音乐戏剧。
B.昆曲起源于市民意识与启蒙思想兴起的明代。
C.昆曲是在富庶的苏州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
。
D.昆曲的兴起是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为前提的。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曲是一种最大可能地表达闲情雅致的悠闲文化现象。
B.袁宏道《虎丘》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昆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C.昆曲从古到今越来越雅,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大众化。
D.南宋出现的小国文化使昆曲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曲的节奏缓慢好听,让人身心愉悦,吸引了大量的看不懂或看不大懂的人的关注和观赏。
B.昆曲从古到今都没有摆脱只有数百人精通热衷的局面,正是这种独立特行的个性,才使其显得高傲脱俗。
C.昆曲是在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的阵阵悠扬的檀板笛声中一路走来,坚忍不拔地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
D.昆曲不去为了别人改变自己,不去模仿别人,不合并,亦不消亡,所以昆曲绵延至今。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哀怨婉约”不是昆曲的本质属性,只是一些人的主观感觉
小题2:B.“走向大众化的趋势”理解有误,C.“越来越大众化”与文中第四段“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矛盾,D.“南宋出现的小国文化”与明代出现的“檀板笛声,阵阵悠扬,带出了中国文化中最婉约最柔软的部分”生硬拼接,强为因果
小题3:与最后一段中“貌似特立独行”“既不高傲”的说法有别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