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又刲臂血写佛经,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寿年六十四。(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 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道公正情节之状以闻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对犯了法的人不计较。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戚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5分)
(2)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质:典当、抵押,“质”的基本意思有以下几个:单纯的,质问,抵押(物或者人),通假字,同“贽”,礼物。注意语境的具体意思,进行排除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大部分实词都是一词多义,同学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哪些义项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频,这些词语要注意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 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点评: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
小题3:试题分析:“有犯不较”出错,应指对冒犯他的人不计较。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为张冠李戴、时间颠倒、无中生有等等,平时做题注意总结。本题设错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词语理解和上下文的推断能力。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尝”:曾经,“方”:正,“市”:买,名词用作动词;(2)“微服”:改变服饰,“许”:左右,“趋”:快速奔赴,注意句式和句意的通顺。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
【参考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又划开臂膀用臂血书写佛经(以示对神灵的敬畏),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因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了查道好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优厚地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务农。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粮。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坐传车前去治办丧事。
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穷,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当初,查道科考,因贫穷没有盘缠进京,亲戚族人集资三万钱馈赠他。后来,查道路过滑台,前去拜见父亲的朋友吕翁,不巧吕翁已死,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吕翁的哥哥将要卖掉自己的女儿来帮助埋葬。查道拿出包袱中所有的钱财给予吕翁哥哥赎女,并为他的女儿选择女婿,另外出资作为嫁妆。有一位故人死了,因家中很是贫穷,打算将自己女儿抵押给人作丫鬟。查道替他赎回了女儿,嫁给士族人家为妻。同朝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学,嗜好与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好吃蔬菜素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静养整天。衣服用具十分低下节俭。享寿64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共6分)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独.家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评论
B.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C.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D.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系:关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何以汝为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吾羞,不忍为之下


C.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D.皆为陛下所成就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一是他们与苏武关系不同,二是他们的修养与作为不同,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就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到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归汉,这说明他们两人的精神境界是高下分明的。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李广之孙李陵。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⑤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⑥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 匿:藏,躲藏???
D.按诛五人 ?按:斩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佯狂不知所之者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疾病而死 ???其:指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B.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其:指毛一鹭。
C.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指五义士。
D.发其志士之悲哉 ???其:指豪杰之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从容,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
B.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C.在第六段中,作者用假设句意在从反面点明五义士为义而死重于泰山的可贵。
D.本文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B.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固:本来
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心想应该可以如愿以偿了吧。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①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5分)
译文:?????????????????????????????????????????????????????????????????????????????
② 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2.D
3.C
4、①(两台)相隔大约几
本题解析:
2.视:比较
3.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4、①(两台)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可”1分,省略句“陡起江干”1分,大意1分)??②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逮”1分,句式“未之逮”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气节,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很想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问名字,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士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就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着对我说:“您的脚没有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那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显得多了吗?所以说:当作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如果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灌水的南边有一条小溪,向东流人潇水。)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灌水的北边有一条小溪,向东流人潇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