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托:寄托
B.足相蹑于其门——蹑:践踏
C.与可以书遗余曰——遗:遗留
D.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与可之教予如此
B.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
C. 叶叶而累之——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D. 而临事忽焉丧之——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画竹前必先有一个缜密的构思过程,应酝酿、孕育好竹子的整体形象,力求意在笔先。
B.有些人明白了画画的道理但还是画不好画,其原因之一就是不能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C.文与可把求画之人的“缣素”当作“袜材”,可见其品性高雅,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
D.作者与文与可在书信来往中彼此讥刺,互相攻讦,可见两人内心存有隔阂,互不服气。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C.其学务穷研造化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就,趋,这里指就职、到任
小题2:D,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可要)
小题3: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古文参考翻译: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我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程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
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唐寅见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谋反的心思,于是装疯卖傻,宁王只好放他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颇有唐宋名家笔法;(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①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③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④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陟:官名
B.以志吾梦云志:记下、记录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栽种
D.犹冀其世世享德冀:期望、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公以言事忤天子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②不能喻之于怀
小题3:把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4分)
(2)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4分)
小题4: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起官陟宪使”意思是(玉岩公)被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陟”在这里是动词,“提拔”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①代词,他的;②代词,自己。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D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数”,多次;“见”,被;“患”,祸患。(2)句中“葺”,修补;“因”,趁机。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要通读全文,理清结构,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第一自然段写了玉岩公打算建杏花书屋,交代了杏花书屋的由来。第二自然段写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造杏花书屋。第三自然段围绕唐代杏花之宴展开议论。第四段表达对周家子孙的美好祝愿。考生把上述内容按先后顺序整理成答案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朋友周孺允建造的读书的房子。孺允自己说他的已故的父亲大人玉岩公担任御史之职,被贬谪到沅水、湘水一带时,曾经梦见自己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屋旁边杏花烂漫,孩子们在屋里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屋外。嘉靖初年,(玉岩公)被重新起用提升为宪使,就从故居迁到县城的东门,这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指着房子后面的空地对孺允说:“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玉岩公后来调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来得及回家就死在南京。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辱,家族不免有风雨飘摇的祸患。像这样过了几年,才找到一个安定的居所。到了嘉靖二十年,孺允修补玉岩公住过的屋子,趁机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收藏了上万卷书,用玉岩公曾经命的名,(写好)悬挂在门楣上,周围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杏花开得鲜艳灿烂,恍惚间就像玉岩公往年在梦中见到的情景一样。回想玉岩公被贬谪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醒来时所看到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进入房间,想到玉岩公,能不感慨吗?
从前唐朝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要登第时,正是长安杏花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之宴当作大事。现在考进士,也正当杏花盛开的时候。读书人考中进士,大多以梦见杏花为先兆,这是世俗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才这样的缘故:玉岩公因为直谏之事触怒了天子,辗转岭南十多年,(历尽艰险,)玉岩公心性刚毅,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灰飞烟灭了。把通过考科举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鞠躬尽瘁。对他的后代,还希望他们世代享受祖宗的德泽,永无止境的为朝廷效劳。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就是这样的。
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可他们的后代不知道沦落在何地。孺允兄弟目前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能得以重用。且玉岩公的孙辈们都才华出众,可以凭这知道是受了《诗》《书》传家的恩泽啊。《诗经》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这里看到《诗经》中所说的情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 2 )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详”通“祥”,吉利。前文“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即此不吉利之语。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详”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其为通假字,应为“祥”,如果单看句子,作“详细”解亦不错。所以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实词的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说陈禾有先见之明;③是说陈禾论奏后,皇上生气地拂衣而去,此处还不能表示陈禾刚强正直,皇上拂衣而去,陈禾紧紧地拉住皇上,才表现了其刚强正直。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陈禾刚强正直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原文: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由此可见,“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的说法无中生有。皇上是被其感动了。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故意添加了一点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1)“黜幽陟明”是本句的难点,根据句子结构可以解释。这是一个并列结构,所以“幽”“明”意思相对,“幽”则为“昏庸官吏”;“黜”“陟”意思相对,“黜”是“罢黜”,那么“陟”则是“提拔”。(2)本句不难,只要注意几个重要的实词:适:恰逢。馈:送礼。谮:诬陷。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重点考查依据句子结构来推断句意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是学生必须充分利用的结构,因为文言文中的对文现象很多,很多生癖词的含义都可用对文现象加以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B、愿足下更虑之(改变)/卒起不意(突然)
C、比诸侯之列(比较)/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
D、沛公起如厕(去)/杀人如不能举(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