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去年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块写有2500年前的语言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亲历挖掘工作的里斯本大学讲师阿米尔卡?格拉说:“我们几乎要鼓掌欢呼了。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
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和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特路里亚语。这块石板上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9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这些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邻近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人们最早试图破译这种文字是在18世纪。当时一位天主教徒所管辖的教区包括了这一地区,当地不断出土的碎片引起了这位主教的兴趣。
拥有约3500名居民的阿尔莫多瓦镇位于西南文字的中心地区。两年前,该镇修建了一座博物馆,馆中陈列了20多块刻有文字的石板。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研究人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当他们深入到这段他们知之甚少的历史时期还是遇到重重困难。勒芬大学西南文字研究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斯威格斯说,西南文字是几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之一。它为理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当时在这些地区开采金属——这附近有欧洲最大的铜矿——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一些科学家提出,创造这些文字的人是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参考消息》2009.3.2)
小题1:下列关于“西南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文字”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是伊比利亚半岛一种最古老的书面语言。
B.“西南文字”和伊特路里亚语是200多年来世界尚未破译的两种古老的语言。
C.考古学家在葡萄牙南部发掘的刻有86个字符的“西南文字”大石板是目前发现的字符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D.“西南文字”这种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一共由15个音节符号构成,其中辅音字母7个,元音字母5个。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破译‘西南文字’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对250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几乎一无所知。
B.“西南文字” 被认真地刻在石板上,文字笔迹连续,歪歪扭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书写从右到左。
C.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破译工作缺少必要的参照物。
D.“西南文字”字迹并不标准,至今仍属于一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目前发现的约90块刻有“西南文字”的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
B.创造“西南文字”的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塔特西安斯部落,或者是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C.最早破译“西南文字”的人是18世纪的一位天主教徒,当时他所管辖的教区出土了不少刻有“西南文字”的石头碎片。
D.“西南文字”字形不标准,因为长期以来它在沿袭自身的一些书写习惯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规律。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 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绐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果”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竞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D.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2.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一一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丈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申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书写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书写意识”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图绘意识”逐渐转变而来。
B.汉字“书写意识”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
C.汉字的“书写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线条”走向“笔划”,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
D.汉字的“书写意识”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绘意识形成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
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C.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
D.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而篆书书写更加自由。
B.竹、木、帛作为书契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提供了可能。
C.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纵横驰骋”,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够传世。
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
4、阅读题 写出下面一首新诗的韵脚。?? < style="WIDTH: 223px; HEIGHT: 460px; WORD-BREAK: break-all" cellspacing="0" width="223" align="center">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简述欧也妮这一人物形象
她渴望爱情,热烈的追求爱情。对查理的爱情,促进了她性格的形成。她慷慨无私地帮助情人查理,面对父亲的威逼,她以自己的性命相拼保护爱情的信物。情人背叛了她,她没有怨言,而是宽容面对。她不把金钱放在,她将继承来的庞大遗产,毫不吝啬地投向社会--开养老院,办教会学校,捐建图书馆。她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冷漠,用自己的行动去唤回人们泯灭的良知。她感情执着,慷慨无私,纯真善良,以德报怨,乐善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