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18 02:13: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截至4月19日,遇难人员已达到两千余人。
  “用不了多久,我们这里的格桑花就要开了,漫山都是,可好看呢。”8岁的藏族小姑娘桑求昂(音)说。听当地人讲,小姑娘所说的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
  “家里的东西都没了,货也没了,我们的损失太大了!”赵元林很担心日后的生计。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却安慰他:“只要我们两个人都在,从头再来有什么好怕的!”
  4月19日距离玉树地震已过了6天,今天是震后第一个星期一,昨天率先复课的玉树州孤儿学校传出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地震发生时,玉树州一位藏族教师,搭救在校的学生而延误了回家抢救亲人。返回家中时,他已失去了3位至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九泉之下的亲人会理解我的!”
  马宝祥是青海省湟中县大才回族乡前沟村的村民。地震发生后。马宝祥与青海省红十字会取得联系,提出由他负担全部费用、无偿提供挖掘机、装载机等,带着家人到玉树救灾。
  青海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军少将透露,截至下午,参加地震救援的部队官兵65人患严重高原反应。两天来共有5名战士患肺水肿被紧急转诊。另据了解,高原病近日在外来救援者和志愿者中普遍发病,专家建议外地人尽量别来灾区。
  质检总局昨天发布消息,截至4月17日17时,共检验棉被万余床、棉大衣5千多件、帐篷6千多顶,还检验了床垫、羊毛被等;共查获 “黑心棉”大衣420件、“黑心棉”网套20床、劣质废旧絮用原料50公斤。
  请同学们针对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对象写一篇议论文,对他们的处境、遭遇、行为、精神,或鼓励,或劝慰,或提醒,或批判……,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清楚、现实性强。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鹈鹕和鸬鹚、海鸥合作捕鱼。鹈鹕的脚趾似蹼,它能以蹼为桨来游泳,但不会潜水,只能在水面上艰辛地捕鱼。而鸬鹚善于潜水,但它又摸不准鱼的动向。海鸥不会游泳、潜水,但能在空中观察鱼群,为鹈鹕和鸬鹚导航。它们常以合作的方式在水面、水下、空中同时出击,一起把鱼群赶到浅水区,然后合力围剿,结果效果极佳。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完成下面题目,按要求写作文
题目:对??????的另一种认识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讲述故事,可抒写感受,可阐述感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题目:我生命中的??????????????????
要求: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荒郊野外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以“鱼与鱼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 准确理解材料含义; ② 800字以上; ③ 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常见题型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