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宗教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宗教,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宗教文化。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宗教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呢?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鱼猎。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和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 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在古希腊人所处环境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
小题1:
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之一。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界的破坏不大,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恐惧心理。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宗教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宗教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小题2: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
强调神灵作用。
小题3: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宗教的,由于复杂的缘故没能发展为成熟宗教,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宗教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参考答案:1.
小题:
D
小题:
A
本题解析:
小题:
“征服”用词不当,不存在这种关系。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在文中看不出来,且从第二节可以看到,游牧部落处在草原季风区,条件较为优越,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并不强烈)
小题:
“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文是“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文中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B、C选项可以从最后一节推知,D项第四节有游牧部落靠战斗力、农耕部落靠有才能首领的表述,最后一节“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表明古希腊人对神灵的看重。
小题:
通过第四节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渴望苦难
马丽华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米。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逃。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啄牲畜的眼睛,争食羊子的尸体……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
⑤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⑥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⑦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⑧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
⑨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
⑩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小题1:作者在第1段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藏北高原的苦难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5分)
小题2:围绕“渴望苦难”这一中心,作者的思路是如何逐层展开的?(4分)
小题3:根据文中作者对苦难的描写和渴望,分析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5分)
小题4:本文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论述,试从下列两例中选择一例,简要阐述文句含义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①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果。
②幻想扶摇长空来一番“逍遥游”,以展示垂天之翼。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荒滩戈壁多,牧草矮小瘦弱。②冬春风季黄尘铺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第一自然段是一个总分结构,或者说因果结构,果在前,因在后。第一句话总说藏北高原是“苦难”的,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苦难”的原因,也即是“苦难”的具体表现。把这些具体描写概括起来,就是答案。解答本题,关键在对这些“苦难”原因要有一个正确分类,后面部分听老人讲述以及翻看记载,都是为了证实雪灾人死畜亡的惨状。同时要依次概括,不要有遗漏。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首先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谈学文艺的甘苦
来光潜 一般人常说,文艺是一种避风息凉的地方。在穷愁寂寞的时候,它可以给我们一点安慰。这话固然有些道理,但亦未必尽然。最感动人的文艺大半是苦闷的呼号。作者不但宣泄自己的苦闷,同时也替我们宣泄了苦闷.我们觉得畅快,正由于此。不过同时,伟大的作家们也传授我们一点尝受苦闷的敏感。人生世相,在健康的常人看,本来是不过尔尔,朦胧马虎地过活,是最上的策略。认识文艺的人,对于人生世相往往见出许多可惊可疑可痛哭流涕的地方,这种较异样的认识往往不容许他抱鸵鸟埋头不看猎犬式的乐观。这种认识固然不必定是十分彻底的,再进一步的认识也许使我们在冲突中见出调和。不过这种狂风暴雨之后的碧空睛日,大半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收获,而古今中外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之中有几人真正得到这种收获?我对于西方文学的认识是从浪漫时代起。我现在还记得十五年前第一次读济慈的《夜莺歌》,仿佛自己坐在花阴月下,嗅着蔷薇的清芬,听夜莺的声音越过一个山谷又一个山谷,以至于逐渐沉寂下去,猛然间觉得自己被遗弃在荒凉世界中,想悄悄静静地死在夜半的蔷薇花香里。这种少年的热情,幻想和痴念已算是烟消云散了。现在回想起来,好像生儿养女的妇人打开尘封的箱箧,检点处女时代的古老的衣装,不免自己嘲笑自己,然而在当时它们费了我多少彷徨,多少挣扎!
我自己对于文艺不完全的认识酿成两种可悲的隔阂。第一种是书本世界和现实的隔阂。像我们这种人,每天之中要费去三分之二的时间抱书本,至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应事接物。天天在史诗、悲剧、小说和抒情诗里找情趣,元形中就造成另一世界,把自己禁锢在里面,回头看自己天天接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反而觉得有些异样。文艺世界中的豪情胜慨和清思敏感在现实世界中哪里找得着?除非是你用点金术把现实世界也化成一个文艺世界。但是得到文艺世界,你就要失掉现实世界。第二种隔阂可以说是第一种隔阂的另一面。文艺所表现的固然有大部分是人人同见同感的,也有一部分是一般人所不常见到不常感到的。这一般人不常见到不常感到的一部分往往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一个人在文艺方面天天向深刻微妙艰难处走,在实际生活方面,他就不免把他和他的邻人中间的墙壁筑得一天高厚似一天。说“今天天气好”,人人答应你“今天天气的确是好”;说“卡尔登今晚的片子有趣”,至少有一般爱看电影的人们和你同情。可是你不能在你最亲爱的人的眼光里发现突然在你心中出现的那一点灵感,你不能把莎士比亚的佳妙处捧献给你的母亲。这个世界本来是让大家闲谈“今天天气好”的世界,此外,你比较得意的话只好留着说给你自己听。
一般人常以为只有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养成冷静的客观的头脑,但我的冷静的客观的头脑不是从科学得来的,而是从文艺得来的。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他们本来的面目。所谓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就是丢开这副望远镜,让“我”跳到圈子以外,不当做世界里有“我”而去看世界;还是把“我”与类似“我”的一切东西同样看待。一般人常拿实际人生的态度去看戏,看到曹操奸猾,不觉义愤填胸,本来是台下的旁观者,却跃跃欲试地想跳到台上去,把演曹操的角色杀死。我的办法与此恰恰相反。遇着真正的曹操,我也只把他当做扮演曹操的角色看待,是非善恶都不成问题,嗔喜毁誉也大可不必,只觉得他有趣而已。(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艺是一种避风息凉的地方,它能够给在穷愁寂寞的时候的人带来一点安慰。
B.能够真正认识文艺,并从文艺中得到许多收获的人,古往今来是不多的。
C.作者青年时读济慈《夜莺歌》的经历与感受说明了认识文艺必须从青年开始。
D.一个人在文艺世界里面走得越深入,他在现实生活方面与人的隔阂也难免会越深。
E.懂文艺的人看文艺的态度是“无我”,不懂文艺的人看文艺的态度常常“有我”。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文艺中的人和事,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要到中老年以后才能做到的。
B.作家在通过文艺宣泄自己苦闷的同时,其实也宣泄了读者的苦闷,并传授给读者尝受苦闷的敏感。
C.文艺所表现的有大部分是人人同见同感的,因此文艺在人们之间起着沟通作用,不会造成隔阂。
D.一般人常拿实际人生的态度去看戏,而作者以置身戏外的态度看戏,因为作者从文艺中得到了冷静的客观的头脑。
3.文章的标题为“谈学文艺的甘苦”,结合文意,概括学文艺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甘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比较得意的话只好留着说给你自己听”这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
2.C
3.甘:(1)看到人生世相中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name="optionsTable">
A.有一天,林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袭人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受到严重的挫伤,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芙蓉女儿诔》。(《红楼梦》)
B.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踪她。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和加西莫多抢走。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刚巧皇家卫队经过,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克洛德逃走,而加西莫多被擒获。(《巴黎圣母院》)
C.一天,一位理发师骑着灰驴到小村子服务,因为天下小雨,便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以为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给予迎头痛击。那理发师丢下铜盆逃走。堂吉诃德认为这铜盆原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被那不识货的人溶化了,拿一半做成这东西,他要找金匠修理一下作为自己的头盔。(《堂吉诃德》)
D.一个秋雨的深夜,玛丝洛娃赶到涅赫留朵夫途经的车站去见他。在灯光明亮的车厢内,她看到他正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喝酒找乐。火车就要开动了,她举起冻僵的手敲打车窗,沿着月台拼命追去。列车走了,她仍旧在跑。雨中哭泣的她决定卧轨自杀,经过一个好心的扳道工的劝说,她才平静下来,只是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复活》)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A项拒绝开门的是晴雯,林黛玉写下的应为《葬花吟》D项雨中哭泣的她本想卧轨自杀,想到腹中的孩子又平静了下来 。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煤桶骑士
[奥地利]卡夫卡 煤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可是那老板对我的平平常常的请求麻木不仁,我必须一五一十地向他证实我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因为他对我简直就是天上的太阳。我得像乞丐那样,饿得只剩最后一口痰,眼看就要倒毙在人家的门槛上,主人家的厨娘这才决定把最后的咖啡渣滓倒给我;同样,卖煤的将怒气冲冲,但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乃将满满一铁锹煤铲进我的煤桶里。
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骑着煤桶前往。我骑在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架把,那是最简单的玩具,我艰难地随桶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那些卑屈地躺卧在地的骆驼们,在牵引人的鞭子恐吓下站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庄严。我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过冻硬的街巷,我常常被驮到二层楼那么高,从未下降到屋门那么低。结果我以超乎寻常的高度飘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窑的门前,只见他在很深的地窑下面,蹲在他的小桌旁写字;他嫌太热,便让窑门洞开着。
“煤老板!”我用冻僵了的、被呼出的寒气蒙住的闷声喊道,“煤老板,请给我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得可以骑着它走了。帮个忙吧。等我一有钱,就全付清的。”
老板用手掩住耳朵。“我没有听错吧?”他扭过头去问他正坐在炉台边打毛衣的妻子道,“我没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手上织针不停,背朝炉子,舒舒服服地烤着火。
“哦,对的,”我喊道,“是我呀,一个老顾客,一向是不拖欠的,只是目前一时没有办法。”
“夫人,”老板说,“我的确没有听错,是有一个人,我的耳朵不会那样不顶用的,那是一个老顾客,一个很老很老的顾客,他懂得说什么话才能使我这样感动。”
“你怎么了,丈夫?”妻子说,她略停片刻,把针线压在胸口,“没——没有人啊,街道是空的,我们所有的顾客都供应过了;我们可以打烊歇几天了。”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呀,”我喊道,因寒气流出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请您朝上面看一眼吧,您马上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给我一满锹,如果您能给我两铁锹,那我?会无比高兴的。确实,所有其他的顾客都供应过了。唉,假如我能听到桶里的煤块劈啪作响该有多好呀!”
“我来了。”老板说,但当他正要迈开短脚爬上地窑台阶时,他的妻子已到了他身边,紧紧攥住他的臂膊说:“你待着吧。要是你执意要去,那就由我上去。想想你今天夜里的那个咳嗽样儿吧。为了一桩买卖,何况那只是一桩想象中的买卖,你就不顾老婆、孩子,牺牲你的肺不成,我去。”
“那你把我们库里所存的各种各样的煤一一告诉他,我在底下向你喊价钱。”
“好。”妻子说,随即走出地窑到街边。她当然一眼就见到我。“煤店老板娘,”我喊道,“你好啊,只要一铁锹,就铲在这煤桶里,我自己把它拿回家去,一锹最次的就行。钱我当然会完全照付的,但不是马上,不是马上。”“不是马上”这几个字多么像钟声,它和附近教堂顶发出的悦耳的晚钟的响声混杂在一起!
“他要什么呀?”老板喊道。
“没有什么,”妻子回答说,“这里什么事也没有呀。我没有见到什么,只听见钟敲了六下,我们打烊吧。天气冷得要命,看来我们明天还要忙乎一阵呢。”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解下围裙,用它竭力要把我扇走。可惜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一匹良驹的所有优点,抵抗力它却没有;它太轻了,一件妇女的围裙将它一扇,它的两条脚就飘离地面。
“你这个狠心肠的女人,”我还是在声地回答她,这时她半轻蔑、半满足地挥动着手臂,又去做她的生意,“你这凶狠的女人,我只向你讨一锹最次的煤,你也不给。”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
1.文章第二段说“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具体指什么,文章开篇写“我”的?这个想法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就文中“老板娘”这一人物形象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如下两个句子。
(1)文中倒数第二段有“可惜她成功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可惜”一词,表达效果如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说“说着,我登上了冰山地带,方向不辨,永不复返”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个办法”指“我”准备像乞丐那样,向煤老板证实自己连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