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文学家认为,整个地球都是由环绕早期太阳的尘埃造就的,太阳系中的固态物质概莫如此。______?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迷。?
填入上面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么,固态物质又从哪里来呢
B.但是,尘埃本身又从哪里来呢
C.天文学家的观点可靠吗
D.为什么天文学家这样看呢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题目强调固态物质由尘埃组成,后面必然引出尘埃的来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果”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图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做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地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尓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2.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
C.不去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诗人。
D.不能有所创造发明的宋代诗人。
3.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B
3.参考答案:宋诗的成就是: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月中旬的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成为自然摄影师蜂拥而至的一个所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短暂而壮观的“火瀑布”景象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便会出现绚烂的“火瀑布”奇景,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为了捕捉下这一奇景,摄影师除了需要耐性外,还需要天气足够配合。
“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1973年,已故著名摄影师加伦·罗威尔首次拍到“火瀑布”的彩色照片。自此,每年前往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捕捉下这一视觉奇观,他们必须祈祷出现晴朗的天空,否则梦想就会化为泡影。《约塞米蒂摄影指南》作者迈克尔·弗莱表示:“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40年前,摄影师只能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拍摄到人造“火瀑布”。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拍摄“火瀑布”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他们一直在寻找最低的光照角度,此时的阳光能够为马尾瀑布染成彩虹色。
黄昏时分,马尾瀑布后边的花岗岩反射阳光,形成“火瀑布”奇观。这种奇观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身为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安瑟·亚当斯艺廊摄影指导的弗莱说:“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你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拍摄完美的“火瀑布”既需要运气,也需要找准时机和大自然的配合。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2012年的降水量较少,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火瀑布”在黄昏前后出现,可持续大约两分钟。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主路是最佳的观赏地点,摄影师经主路进出约塞米蒂谷。
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
小题1:下列对“火瀑布”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
B.“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
C.每年都会出现,大约两周后消失,颜色的亮度每年都不同。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能够拍到令人吃惊的金黄色或者红橙色。
D.马尾瀑布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由落体瀑布之一,流水撞到花岗岩时的落差达到457米,而后又下落152米。
小题2:下列对“火瀑布”形成条件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从埃尔卡皮坦山东部的山峰奔流而下,季节是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可能出现。
B.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C.降水是“火瀑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但专家们表示马尾瀑布并不需要很多水便可被夕阳“点燃”。
D.与降水相比,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南地平线必须非常晴朗。但2月是一年中暴风云较为频繁的月份,经常遮住太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类似瀑布。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B.拍摄人造“火瀑布”需要具备很多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
C.当季节、水量、天气等所有条件都具备时,马尾瀑布便成为瀑布家族的超级明星,让优胜美地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羡慕不已。
D.最近的风暴和降雪让马尾瀑布“复活”。约塞米蒂公园的官员希望瀑布奔流的景象能够一直持续到2月24日。幸运的话,如果冬季降雪量充沛,12月份还有看到的希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D项内容是陈述的马尾瀑布,它大部分时间不是“火瀑布”。
试题分析:
小题2:B项内容是说当地人人为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不是本文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火瀑布”形成的条件。
试题分析:
小题3: A项原文第二段是说“不知道是否存在”;B项不是说的拍摄“人造”“火瀑布”。D项似能从第5段“只有冬季和春季的降雪和降雨量充足时才会出现”推断,但跟末节“通常情况下,2月24日是能够看到‘火瀑布’的最后一天”矛盾,也和实际情况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苏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目的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原文说“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似乎”不等于“就能”;此外,文章结尾“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一句也表明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D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它是从其“负面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的,当然也是正确的。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