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九)
2017-01-18 02:48: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72周年祭 ???????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72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1926年3月18日。
????????3月18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1918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1923年,你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那年,你才22岁。
????????杨德群,1902年生于湖南湘阴县。1913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1924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25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南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可是弹从你的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24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3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呵。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72年过去了。保存焉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宛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
????????(有删改) 1、本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请任选两句作答)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着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为什么又说自己?“重新复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这样写还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第三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第二人称的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自己说:“没有时间了,真可惜。”自己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三、四两段分别列举了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请你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通过一系列生活实例,体现了孩童时期的作者对时间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是淘气调皮的,不懂得利用时间,抒发了作者的后悔之情。
B.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抒发了当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一生碌碌无为的遗憾之情,告诫人们要明白时间是可贵的,不可随意浪费。
C.作者在第五段提出的“倒计时记岁数”是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的好建议,当人们意识到时不我待,就会奋进、创造。
D.作者不止一次地将帝王、伟人与平民相提并论,意在强调时间的唯一、公平与公正,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也反映出作者非常深厚的平民情结。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寓深刻的哲理于形象风趣的说理之中,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海洋中的沙漠
林泉
科学家发现,在海洋中的一些地方,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成为不毛之地。海洋沙漠也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变多变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的死亡区是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一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克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一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了4毫克。根据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大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一0.04℃。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提供食物。
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C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度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迅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8月下)
16.下列有关海洋沙漠的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鱼类和植物无法生存。
B.由于低氧或者无氧导致海洋中的某些地区变成不毛之地。
C.一些排往海洋的河水中带有过多的养料导致海水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从而产生生物死亡区。
17.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球海洋沙漠区域越来越大,已经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
B.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才出现变多变大的现象。
C.最早发现海洋沙漠的是美国东北海岸等地,现已经波及亚洲。
D.相对于赤道太平洋地带,温带地区海域的沙漠现象天然较轻。



5、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雾霾之下岂有完卵
①“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谁在雾里寻找谁在雾里迷离?谁在雾里活着又在雾里死去?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1月14日,北京的那场大雾,催生了无数抱怨的口水,催生了许多搞笑的段子,还催生了这首大雾版《北京北京》。
②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后,让所有人为之惊醒。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早已“习惯”,不像北京人这么“大惊小怪”。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到1%——不仅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
③正如歌曲所唱:“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来得很快,就在北京,享受了短短三天蓝天,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④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⑤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⑥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⑦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⑨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⑩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选自2013第03期《Vista看天下》社评)
小题1: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车,势必增加污染源。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D.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B.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C.北京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D.事实上,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反求诸己则很难: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E.要治理空气污染,就要提升环保意识,还要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甚至要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小题3:请结合本文内容,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5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