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题。 地窖
(法)塞斯勃隆 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临一个臣民的家,并在那里进餐。朝廷的反对派就立刻散布舆论,说这种做法是“收买人心”。国王无论干什么,反对派准会发表点攻击性的评论,把国王贬得一钱不值,什么“好大喜功”啊,“怯懦无能”啊,等等,不一而足,向来如此。这回,国王去臣民家里进餐一事,他们只报以耸耸肩膀,鄙夷地斥之为“收买人心”。哪知,这次他们可错怪了国王。因为国王的这项决定,看来事体不大,却有深刻的用意。国王向来研究历史,深知曾有许多王朝由于不懂得跟人民保持接触的重要性,不察民情,进而失掉民望,最后归于灭亡。而国王本人,自从登基以来,已觉察到显赫的王权在他跟臣民之间正在垒起一堵无形的墙壁,而且越垒越高,根本用不着设岗戍卫,却比王宫的高墙更加难以逾越。而今国王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方法虽然天真一些,却是体面的。总之,陛下的主意已定:每月都要到他治下的百姓家里进餐一次。内阁的好几位大臣为此很不高兴,警察总长尤为惶恐。他对付街头群众集会、防范爆炸暗杀事件之类是装备有余的,而对付一家一户、日常生活诸环节的问题,例如菜里放毒等,却毫无经验。其他大臣害怕的却是另一回事:过去,他们是国王得到消息的唯一来源,现在如果陛下忽然发现大臣们自己原来一无所知,而他们却一直在谎称民意,那可如何是好!那些高官显贵、朝廷的在野派、新闻界、各种工会无不声称自己是代表民意的,可是当人民真有机会开口说话的时候,他们又惊恐万状。谢天谢地!?好在老百姓早已丧失了讲话的可能,甚至失掉了讲话的兴趣,可是谁又能保证在家庭场合的饭桌上……
国王陛下对受到的款待和吃的饭菜都非常满意。在豪华的王宫里,有一道菜是国王不好意思点的,那就是布纪侬风味牛肉。但是这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怎么就偏偏猜到了国王想吃这个菜呢?她又怎么知道国王一直盼着能大杯痛饮都兰纳的葡萄酒??
国王陛下询问了五个孩子的情况:名字叫什么,学习怎么样,身体有没有病等,然后,他很不自然地笑笑,试探着说道:“咱们来谈点儿政治吧!”
“谈这个有什么用,”孩子们的父亲说道,“俺倒不是恭维您,我们在这玩艺儿上想的跟您一样。俺常叨咕——不信您问孩子的妈,俺说,俺要是个当官儿的,想办的事也不是别的,就是现在他们办的那些。”他的妻子表示同意,但又有点难为情地补充说:最好能改动一下学校放假的日期。
国王听了大为高兴,说:“这正是最近教育大臣向我提出的建议。年轻人,你们呢?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要说一说吗?——太太,能不能给我再来点儿布纪侬牛肉?”
“要说的事倒没有,”大孩子的话音渐渐平稳起来,“但是关于服兵役,我有个请求。”
他所提的问题,同样是在内阁会议上有人提出过的。这时候,孩子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每个人都提了一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是同样年龄的孩子所感兴趣的改革,而且这些建议几乎全都是在朝里议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有几个,恰恰是国王本人在内阁会议上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这时,他嘴里不说,心里暗记着,准备予以重新考虑。这是个好心眼儿的国王。
半夜十一点,国王和老百姓分别了,彼此都感到十分满意。一直在简陋的屋门外,焦急地等候着的三位大臣和警察总长从国王的脸上看出了这一点。
一位大臣说,“我们冒昧地给这户人家带来了一些礼品,请陛下俯允!”“这个主意不错,”国王说,“如果以我本人的名义来送,倒可能引起误解。明天见吧,先生们,我真的非常高兴!” 四位大臣向国王行礼告别,然后他们进了屋,向出场的七个演员付了预定的酬金。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脚底下似乎有些什么响动。
“哎呀,”警察总长大声喊叫,“我差点儿把他们忘了(原来,三个半钟头以来,这所房子真正的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悄悄地呆着,感到时间太漫长了)。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们……”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蔡若明译,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国王计划每月到百姓家进餐一次,是希望借此接触人民,消除与臣民间的隔阂。
B.内阁几位大臣担心老百姓在家宴上向国王反映真实情况,不希望国王去百姓家进餐。
C.在进餐过程中,主人家提出的种种建议恰巧是国王先前内心赞同并且希望付诸实践的。
D.国王担心被反对派斥为“收买人心”,不愿以个人名义送礼物给款待自己的这户人家。
E.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言得体,符合各自身份。“布纪侬风味牛肉”多次出现,起到了线索作用。
2.在小说中,“国王”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题目“地窖”有哪两个层面的含义?小说主要表现了什么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优秀的短篇小说在构思上总是别具匠心的,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选择你认为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探究一下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勤政爱民,求真务实,尊重民意(善于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的原因。
(2)请简述“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
????????????????????????????????????????????????????????????????????????????????
参考答案:(1)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参考答案:1.A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缺席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怀念师友亲朋的文章,清晰地表达了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怀恋。这些文章,各有动人之处,但有一个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做人。通过写这些文章,费孝通也看到了自己和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不仅有“为学精神”方面的差距,恐怕也有做人方面的差距。在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对当年与良师益友的交往所怀有的温情眷恋,也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在怀念费达生和郑辟疆的篇章里,费孝通说:“我一想到他们,心中总有一种自疚之情。我们应当一代比一代强,而事实似乎正好相反。想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找到一个像上一代的郑先生这样的人,有那样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的人,我举目四顾,觉得不那么容易。”
1988年5月3日,费孝通参加“已故燕京、西南联大社会学教授学术成就研讨会”,谈到“杨开道先生是一个想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人,这是他的抱负”,谈到“昊文藻、潘光旦、杨开道等经常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时,费孝通说:“我要问一下,我们今天这里有多少学社会学的人还有我们前辈老师的抱负?”
在赞赏潘光旦“平易中出硕果”的韧性时,费孝通举出他为翻译《人类的由来》一书花费10年心血的例子,同时发问说:“现在还有多少学者能为一项学术工作坚持不懈达10年之久的呢?”在表示对梁漱溟治学、为人之道的爱慕之情时,费孝通说:“环顾当今之世,在知识分子中能有几个不惟上、惟书、惟经、惟典?为此舞文弄墨的人也不少,却常常不敢寻根问底,不敢无拘无束地敞开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民盟中央名誉主席楚图南1994年逝世后,费孝通在追悼会上说:“我的上一辈人,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劲,不去想个人荣辱和得失,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事情,始终都是一个样子。现在,这股劲不大看得到了。”
1995年9月29日,费孝通访问南京师范大学。和该校师生座谈时,他从教育的目的谈到了做人的问题,说:“教育是干什么的?我们民盟讨论过多次。大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素质。可是,素质又是什么呢?不能空讲,要有具体内容,要我说主要就是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教育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和规则。现在似乎不大讲这个了,怎么做人不讲了,光教你怎样做一个工程师,怎样操作电脑,怎样考高分。教育变成了一个狭隘的东西了。比起来,我们上一代人倒清楚一点,抗战时期,都懂得爱国,不能当汉奸,要当个正派人。这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去做人做事情呢?”
1999年6月10日,费孝通参加“纪念曾昭抡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会上即席发言说:曾先生是我的前辈。下一代人要真的理解上一代人不容易。我想过,我的上一代人“一代风骚”背后最根本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我找到一个字,“志”。“志”在上一代人心里很清楚,一是爱国,二是学术。志在为国家搞科学,可以为发展一个学科拼命,一生不变。这是他们灵魂的着落。曾昭抡搞化学,汤佩松搞生物学,都是这样。没有这样的人,一个学科是出不来的。现在的人,好像没有这个“志”了。应该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曾昭抡这么一种人。看来将来还需要这种人回来。没有这种人,文化就没有基础了。
在费孝通的这类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出现“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的对比。将心比心,不难从这样的对比中体会到费孝通“环顾当今之世”、“举目四顾”之后的茫然、失望的心情,不难推知他心灵深处也许时常萦绕着孤独感和寂寞感。(选自《费孝通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
B.谈及费达生、郑辟疆,费孝通感到前辈们有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求人知的精神,而在当前的知识分子中要找这样的人不容易。
C.费孝通盛赞杨开道、吴文藻、潘光旦,是因为他们有用知识改变社会的抱负,并且还能为此坚忍不拔地付出心血,比如耗费10年光阴翻译一本书。
D.谈到当今教育问题时,费孝通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素质,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人做人的道理与规则。
E.费孝通认为前辈们之所以在学术方面能领“一代风骚”,是因为他们有“志”,而现在的人就没有这种“志”。
(2)在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费孝通“看到了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似也觉察到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应该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费孝通在一些文字和谈话中,频频对“上一代人”、“前辈老师”和“当前”、“现在”的人作对比,其中流露出他的茫然、失望的心情,也让我们推知他心灵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费孝通晚年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中,我们看到了师友对他治学与做人的勉励与启迪,也看到了他对目前教育的深入思考。请就你对“师友”、“教育”、“做人”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上一代人有忧国忧民,见义勇为,舍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