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8 02:50: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她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声希音,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踏上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1)文章第一段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这“特殊”是就什么而言的?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居里夫人“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一种价值?
3.文章最后说居里夫人“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根据文意回答,居里夫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不看重自己容貌的美丽反映了居里夫人对传统认识的超越。
C.对于尘世给的美誉和名利,居里夫人十分厌恶,视如粪土。
D.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
E.居里夫人的美丽,是容貌美丽与内在理性美丽的完美结合。


参考答案:
1.(1)是就居里夫人宣布镭发现迄今一百年而言的。<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及其文意的准确理解。可根据题目和第二段开头的一句来提取准确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归纳概括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注意下文的信息,着重考查整体阅读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注意上文的提示,抓住“智慧高地”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把握及对文章观点的正确认识。有些选项要注意不可臆断。C.“十分厌恶,视如粪土”不合文意;D.爱因斯坦并未“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下中国大学面临的几大挑战中,“职业化”的挑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职业化要求不仅使大学压力倍增,而且已在冲击着大学的基本理念。
当下中国的各类企业都是以短平快来要求大学教育的。它们希望大学毕业生可以立即为其所用。以便节省前期培训的费用,降低成本。但就在企业节省人力成本之时,也将它们所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转嫁给了大学。大学是否有义务承担前期职业培训的责任,进而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也同时取消了大学全权负责和保障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的义务。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学不得不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煞费苦心。
近些年大学的行政性扩招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行政性的扩招政策固然提高了中国整体的学历水平,但这种方式只起到了推迟或者延缓就业压力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代价是教育水平的普遍下降,而大学还要付出另一个代价,这就是承担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因为大学培养出来的不再是精英,而是社会、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力产品。因此,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接纳程度便成为决定大学教育的命运或成败的新指标。
其实,无论什么时期,市场都是现实的,企业也永远以实用为特征,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也要成为现实、实用者的附庸。大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她不仅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镇,知识生产的场所,还肩负着培养具备相当气质的、人格相对完善的有知识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从前一个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水平,从后一个意义看,她引领着时代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还起着引领时代和社会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大学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的话,现如今受职业化冲击的大学,却可能在迎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同时,逐渐放弃曾经的主体性和存在的价值。
大学是分层的,从研究型到教学型是通常的分法,但无论哪一类大学都有别于以速成为目标的职业培训中心,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因为研究型大学不仅是面对当下,她也必须面向未来,不仅要开拓和探索自然未知领域和人类的奥秘,而且要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身,这些恰恰都是不现实、实用的。换言之,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照顾眼前的利益,她也要有所超越,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其能够超越“不就业,毋宁亡”的所谓市场法则。
(节选自《科学时报》总第4381期)
小题1:下面对大学所面临的“职业化”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业要求大学教育短平快,它们希望大学毕业生能立即投入使用。
B.企业将所有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都转嫁给了大学。
C.大学被要求承担前期职业培训的责任且要保障毕业生的就业。
D.大学教育的命运或成败的一项决定性指标是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接纳程度。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研究型大学不应以实用为特征”的原因的一项是
A.研究型大学不仅要面对当下,她更必须要面向未来,必须具有前瞻性。
B.研究型大学不仅要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而且要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身。
C.研究型大学不能仅仅顾忌眼前利益,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有所超越。
D.研究型大学应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照顾,超越“不就业,毋宁亡”的所谓市场法则。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好处在于提高了中国整体学历和整体教育水平,推迟或延缓了就业压力。
B.当下中国大学培养的已不是精英而是人力产品,这就使大学难免要承担起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C.大学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镇,知识生成的场所,而这些文化和知识都不应以实用为目的。
D.现今中国大学正逐渐放弃其主体性和存在的价值,它们已经丧失了引领时代和社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据原文企业转嫁给大学的只是“前期职业培训”这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所有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小题:(只是教育管理部门应做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小题:(A与“教育水平的普遍下降”矛盾;C“都不应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法太绝对;D“已经丧失”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大漠中的生命先锋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幅令观赏者凝眸驻足的迷人画。一望无际的金黄世界,你看不到风沙弥漫,只感到是那么安定纯净:几峰昂首踯躅的沙驼,传来悦耳的丁东驼铃声;夜幕上硕大如磐的月轮,令人憧憬起童话中的意境;在晨晖中跳动的朝暾①又令人感到无限的温馨……这只是作家和画家笔下的大漠。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万古流传的浪漫诗篇,诸如陈子昂的“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李白的“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张籍的“无数铃声遥过碛②,应驮白练到安西”;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虽然在这里我们会领略到比任何一幅图画都更深邃的壮观悲凉之意蕴,这毕竟只是诗人眼中的沙漠。如果用这些诗与画的 描述来认识沙漠,所产生的只能是审美的错觉。沙漠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
  对于这里的生命来讲,沙漠从来就没有诗情画意可言,而是意味着罕见的艰难、残酷的生存威胁与随时的毁灭,意味着无边的荒寂、贫瘠与冷漠。因而,我们不能不说,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树等。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在北京林学院进修学习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向我讲起的一种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没有固定生处,亦无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一个脚印、沙坑、驼迹,都可能是它的临时驻地。它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开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动、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们称它为走日兰。
  也许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目标,命运也注定了奋其毕生也走不到太阳的身边,但是,它却像负了什么使命,矢志不移,忠贞不渝,永远向着光明前进,永远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移来移去,却仍是永远厮守着这片荒凉的热土……每当我记起那位老师向我讲过的走日兰,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同时也想起了为绿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了一生的那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正是他们在沙漠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啊,走日兰,如果说能够在沙漠中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那么,你当是顽强生命中的一族先锋。
  走日兰,你虽然生长在大漠沙原中,虽然在植物志上我没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却又是时时在我的身边,你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夸父。但愿在你走过的地方也能够生长一片片盛开着的烧天邓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着的人生之旅辉映得更加绚丽红火。
  注:①暾:刚出来的太阳。②碛:沙漠。
1.作家和画家笔下的沙漠是“迷人”的,其“迷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如果用这些诗与画的描述来认识沙漠,所产生的只能是审美的错觉。”其中“审美的错觉”该如何理解?(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1)“走日兰”的特点是什么?用一句话对其特点作一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日兰”令作者想起了沙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及那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请你用“也许……但……因为……”的句式为他们写一句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走日兰”为“心中的夸父”,请从以下各项中选出不能表现走日兰“夸父精神”的两项(????)
A.一生中没有固定的生处,亦无固定的死所。
B.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到日落,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动、奔波和跋涉。
C.像负了什么使命,永远也不停止追求光明的脚步。
D.永远厮守着这片荒凉的热土。
E.走过的地方也能够生长出一片片盛开着的烧天邓林。



参考答案:

1.具有壮观悲凉的意蕴,给人安定纯净、悦耳、温馨的感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3.(1)将文化遗存放到国外,未必能得到有效保护;(2)任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
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
小题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D.儒家主张人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这段文字在最后一段,文中并没有提及薛易简,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
小题3:
试题分析:薛易简在《琴诀》进一步印证的不是这一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