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三)
2017-01-18 03:00: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温,字元予,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日,: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日:“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名之日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幔善,幔尝称之日:“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选尚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
时李势微弱,温志在立勋于蜀。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及军次彭模,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自将步卒直指成都。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温又击权等,三战三捷,贼众散,自间道归成都。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呜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温乘胜直进,焚其小城,势遂夜遁九十里,至葭萌城。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百姓成悦。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温复讨平之。振旅还江陵,进位征西大将军。温既负其才力,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锡文未及而薨,时年六十二。?
【注】①磔:张开。②九锡:天子锡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诡称吊宾,得进。诡:欺诈
B.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流:同类
C.及军次彭模。次:次序
D.温既负其才力。负:依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闻其声。???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撼其胸。
B.①以峤所赏,故连名之日温???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乃命参军周楚、孙盛守辎重。???②良乃人,具告沛公。
D:①军未旋而王誓、邓定、隗文等反。?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桓温刚勇的一组是(??? )?。
①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②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③温见之,谓“此常山 蛇势也。”④楚等御之;福退走。⑤三战三捷,贼众散。⑥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A.①②⑤? 8.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温少年时,其父被韩晃所害,桓温立志为父亲报仇。后来终于借吊丧的机会亲手杀死了韩晃的三个儿子。其行为受到时人称赞。
B.桓温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既辨认诸葛亮当初所造的八阵图,又能亲自指挥战争,三战 三捷,击溃敌军。
c.李势手下将领邓嵩、昝坚都劝李势投降,李势于是捆绑自己并用车载棺木以示向桓温请罪之意,桓温亲自为他解缚,并烧掉棺木,以示宽恕。
D.桓温自恃才气极高,长期以来都有做皇帝的梦想,但赐于九锡的诏书还未写成,他便去 世了,最终未能达成心愿。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会遭此祸是以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诏书切峻,臣逋慢
D.虽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B.①亦欲究天人之际②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中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高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梅州予书曰遗:遗留,留给
B.遂弃其旧学,弓箭畜:储备,置办
C.不旬日必,死无恨矣见:通“现”
D.釜而爨,易子而食县:同“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在朝,谷浮沉里中何厌
B.予罪谪居筠州敢烦执事
C.昔赵襄子厄晋阳以其无礼
D.故作传,异日以授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4分)
??????????????????????????????????????????????????????????????????????
??????????????????????????????????????????????????????????????????????
??????????????????????????????????????????????????????????????????????
??????????????????????????????????????????????????????????????????????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4分)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③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
【注释】①秦失:人名,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②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记游者甚众。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理解、分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