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近年来,全球纸价持续上涨。据分析,纸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出于环保的原因,全球的纸浆生产能力却在减弱。油价的上涨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而据预测,这一上涨趋势并不会在短期内逆转。当纸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反映到书价上。即使不考虑买书人会因为额外支出而减少购买,增加的占用资金也会令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书价必然上涨的诸多原因
B.预测图书零售业将面临经营困扰
C.分析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D.揭示能源问题与图书行业的关系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老树
白来勤 土院中央有棵老树,生得虎爪龙鳞,老气横秋,怪模怪样。树干像松,树叶如槐,开花若榆钱,结果似仁丹,气味犹香椿,一如男主人喜怒无常狐疑多变的脾性;树体不高,粗壮之躯需二人合抱,恰似男主人肥胖且显臃肿的身材。
这棵树的存在,曾引起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人触树液,奇瘁难耐,高烧不退;畜食树叶,浑身痉挛,必死无疑。故连鸟雀也不敢在其枝条间搭巢垒窝,自然其绝少有病虫害,犹如男主人与众邻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年逾九十,无病无恙。植物学家查遍典籍也找不出该树的学名、俗名及英文名。将其果实带回种,不发芽;将其枝条带回插,不生根;将其根须带回栽,既不发芽也不生根,刨出看时,已化为腐朽。“树挪死,人挪活嘛!”男主人鄙夷不屑地瞟了瞟植物学家们。
因为这棵树的存在,这座土院里寸草不生,殃及邻家的树木也半死不活。主人的两个儿子曾试图给院里栽些其他树木花草,皆在这棵老树的阴翳中夭折。如同男主人古怪的脾性使父老乡亲绝少踏入这座土院,也使男主人儿子的朋友们望而却步一样。所以,这座土院内总是死一般的沉寂。
男主人的两个儿子曾不止一次给男主人“进谏”,希望能伐掉这棵老树,不能任它这样“一木独秀,万木萧疏”,男主人不同意,态度犹如不同意他俩干其他悖其意志的事情一样坚决。
慢慢地,启蒙儿子、教导儿子甚至身体力行“敢为常人所不敢为”的男主人,成了儿子“敢为常人所不敢为”的绊脚石。当儿子们难以搬掉它时,便开始诅咒他尽早离自己远去。
不知是天意还是儿子们的诅咒发挥了奇效,男主人终于带着无可奈何的苦笑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撒手西归。在埋葬了男主人的第二天,他的儿子们便一起动手,将土院中的那棵老树连根刨出,浇上汽油,付之一炬。沉闷的小院顿时豁然开朗。
一年后,这座土院里鸟语花香,左邻右舍乃至全村万木争荣,男主人的两个儿子按各自思路创建的事业蒸蒸日上。
植物学家慨叹:一个活化石消失了!
父老乡亲狂欢:一个老祸害斩除了!
男主人的两个儿子神情一振:精神枷锁打破了!
男主人的幽灵在儿子的梦中哀叹:你们,背叛了我……
人世间,有抱残守缺的爱,更有革故鼎新的恨。
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总会给一些人带来铭心刻骨的痛苦,碍于情面、友情、亲情以及别的各种情分,人类文明的步伐在不知不觉中放慢了许多、许多……面对老树的悲剧,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选自2010年第7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人世间,有抱残守缺的爱,更有革故鼎新的恨”,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围绕一棵老树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概括老树的特点和男主人的性格特征。
(1)老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请简析男主人的两个儿子希望伐掉这棵老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6分)
中国电视剧的生产环境
赵灵敏
20世纪初至今,中国在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形式的现代性危机,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改革开放后中国该往何处去的彷徨、19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文化困惑等。这些现代性危机的催迫,使得中国电视剧从一开始就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被赋予了明确的现实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1个多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莱饼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的18年,中国大陆共播出电视剧约180多部。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是对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宣传性演绎,具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主题。当时,中国仅有一座电视台,电视覆盖面小,电视机更少,除极少数政府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中国观众看不到电视节目,所以这些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由于电视还没有成为大众媒介,中国电视剧也没有成为大众文化。即便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电视剧也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印刷、广播和电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在国庆30周年时举行全国电视节目联播。于是,1980年全年电视剧生产达13l集,是前一年电视剧产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产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从这时起,电视剧开始成为中国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叙事形式。
而电视广告的出现标志了商业力量开始影响一直被看作“党和人民喉舌”的电视运作之中,通俗娱乐电视剧的出现对中国的电视剧观念提出了挑战,电视剧的政治意义开始淡化,其消费意义开始被重视,通俗电视连续剧形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主导形式。电视剧的生产资金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企业、甚至来自于国外和港台地区,越来越多的非电视台机构制作电视剧,政府对电视剧生产的直接控制减小了。
从那时开始,多家媒介调查公司的调查都表明,电视剧是电视观众选择中仅仅居于新闻类节目之后的节目类型,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电视剧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它远远不只是肥皂剧、情景喜剧,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叙事渠道。
与此同时,政府对电视剧产业的干预也在加强: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到第13集便迫于压力中途停播。
从1986年6月1日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任何机构只有获得制作许可证才能合法制作电视剧。电视剧的生产还要经过审批。电视剧拍摄必须由具有电视剧拍摄许可证的单位将题材上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以后的电视剧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时,所有电视剧的发行和播出必须通过当地宣传部门的审查。而且,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以上电视台都有电视监播机构,可以监看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发现政治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来终止电视剧的播出。
这两年,广电总局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总是和“禁令”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不许说方言不见得能推进中国的普通话事业,不许拍婚外恋题材的电视未必能拯救那些质量不高的婚姻,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境外影视剧也显然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但类似的禁令仍然层出不穷。
(节选自《南风窗》,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与原文一致观点的两项是(?)(?)(6分)
A.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发展一直遭遇现代性危机,各种文化形态也被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明确的现实政治功能。
B.一直到文革结束时,由于电视机数量少,还没能成为大众媒介,电视文化也没面向大众,所以其政治宣传功能一直没有发挥。
C.随着商业的介入,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下,中国电视文化开始恢复其消费娱乐功能的本来面目,政治意义逐渐淡出。
D.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剧的生产资金来源渠道越来越广,制作电视剧的单位越来越复杂,政府对电视剧的管理一度失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诸多“禁令”。
E.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电视剧开始逐渐走向普通大众,成为中国人娱乐消遣的最主要的形式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远远超出了它在西方起到的作用。
F.电视剧的市场化、通俗化与政府的主旋律要求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冲突,这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小题2:以下各例中不能体现电视文化的现实政治功能的有(?)(3分)
A.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被一些人看作是“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例子,一度受到严厉批评。
B.电视业内成立“重大历史题材小组”,创作内容深沉厚重的电视剧,为时代“主旋律”服务。
C.近年来出现大量如《还珠格格》之类轻松搞笑的作品,表现宫廷生活世俗化的一面,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透视历史。
D.广电总局下“禁令”,不许拍婚外恋题材的电视,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境外影视剧。
小题3:中国政府如何管理和控制电视剧?其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4:纵观全文,概述作者的观点(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红尘之上
潘向黎
岁末,照例有许多贺年卡飞来飞去,像候鸟一样。???
飞向我的乌儿,身上披着五彩缤纷的羽毛,还有无数的祝愿;从我手上飞走的鸟儿,却是小小一袭素羽,里面的话也简单,千第一律的,写的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的鸟儿太朴素,既不富贵气也不现代派。我让它就这样飞向你,愿你明白、这一种真挚。
我想了很久,该在那洁白的羽毛上抹上什么颜色?那么多的友朋,不同的亲疏、不同的期待与理解,我写什么呢?我厌恶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热情的句子,透着虚假飞肉麻。我更不想用东洋、西洋的文字把我的鸟儿涂得七彩斑驳、光怪陆离。
面对等侯起飞的白色鸟群,我竟微微凝眉沉思了。
仿佛—股清凉的气息拂来,一句遥远的诗句采到我心间。我微笑了,就是它吧。于是向每一袭羽毛抹上这淡远而润泽的墨痕。
我不禁想起你们那一张张熟悉的脸,想起我们在漠漠红尘真中平淡或奇特的相遇,怎么变换第一朵微笑、第一瞬凝望,然后在彼此生命的画纸上留下深深浅浅、枯枯润润的痕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我向往的画面,我迷恋的音乐,把它送给你,你会明白吗?
给你,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狂喜大悲,在这里找不到的浪漫奇情,在别处、在远方也依然是海市蜃楼。流浪的日子是累人的,而你为此,已投掷了不少黄金韶华。真要把所有的青春千金一掷,作一次豪赌吗?为什么不回到起始的单纯?一切的一切,听其自然,如松间明月朗朗地照,如石上清泉涓涓地流,不好吗?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宁静飞淡泊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吗?
给你,我朝夕共事的朋友。我们原该相知很深的,但也许太熟悉了,反而无法真正沟通。一株柳树与一株水杉,栽得再近也无法彼此了解。但我们不是草木,我们为什么这样?真想让你明白:我无意于与人竞争什么,也不想在某个光圈中成为聚光点。我只想在自己的围墙之内,让我的心灵自由生长,迎风开出素淡的花。可我不能解释,因为那也许低看了你。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无须防范、了无芥蒂的默契。你会珍惜吗?
给你,一个特别的男孩。在所有的感情中,你都无法安于一个角色,可大幕落下你又觉得孤寂难耐。你频繁地接近那些赏心悦目的女性,又时时告诫自己:你是不可能真正付出什么的。这种诱惑与抗拒的游戏,你把它当成一杯咖啡,先煮沸,再等它凉,苦的液体,加上糖,然后不冷不热,亦苦亦甜地啜饮。
对你,这句诗是一种单一净洁、不染尘埃的人间情怀。你能领悟吗?
最后,给你,我亲爱的人。
我把这句诗直接寄上,连依托的翅膀都不用了。我想你知道,我多想走出这个千年好梦,找一段树根为枕,静静藉草而眠,让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针在我身上堆积。这时,我的心中只有一片安谧,温柔,不知道什么叫忧虑,什么叫复杂。连你我的名字也模糊了,如云如雾如烟如岚,在山间若隐若现地浮动。
对你,这句诗是什么?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禅吗?仅仅是这样吗?
我只知道,在十丈红尘之上,有这样一个去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
于是向片片白羽抹上这淡远而润泽的墨痕: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题1: 作者说“这是我向往的画面,我迷恋的音乐,把它送给你,你会明白吗?”阅读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请分点概括。(6分)
答:??????????????????????????????????????????????????????????????????
???????????????????????????????????????????????????????????????????????
?????????????????????????????????????????????????????????????????????????
小题2: 标题“红尘之上’是否意味着作者对尘世的厌恶,想脱离尘世?请根据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
????????????????????????????????????????????????????????????????????????
小题3:?请选取文中的一处佳句加以赏析。(5分)
佳句:??????????????????????????????????????????????????????????????
赏析:??????????????????????????????????????????????????????????????
小题4: 参照文中“给你……”段落的写法,以“老师”或“父亲”或“母亲”为对象,写一段不超过l00字的文字,句式不作要求。(5分)
给你,??????????????????????????????????????????????????????????????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琢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了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了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它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了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卷》(略有改动)
【注】①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
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小题1:
16.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4分)
小题3:通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特质。(6分)
小题4: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1)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2)简要赏析第⑤段结尾处画线文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