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毂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毂: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我,亡也——鄙:以……为边境
B.遂致其君命——致:传达
C.筑室,反耕者——反:^造**
D.敝邑易子而食——易:交换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最能体现讲信义的一组是(???? )
①杀女,我伐之
②秋九月,楚子围宋
③晋师悉起,将至矣
④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⑤受命以出,有死无陨
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景公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尽管他违背了诺言,楚庄王还是放了他。
D.宋国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选自《魏书》,有删节)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世祖善之/善:赞同
C.为首为讳乎/首:首领
D.半年可讫/讫:完毕
2.下列句子全能直接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向皇帝隐瞒罪过,结果因此被杀。
C.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4.翻译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击沛公于坐/相如因持壁却立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5、阅读题 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杀我公,我必杀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罪:责怪,怪罪
B.由是章献深衔之——衔:记住
C.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矫:伪造,假托
D.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媚:献媚,讨好
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 [???? ]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
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
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
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