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①,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②,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②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解扬如宋——如:去,到。
B.郑人囚而献诸楚——诸:之于。
C.遂致其君命——致:传达。
D.臣之禄也——禄:俸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楚国包围了宋国的情况下,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求援,但晋国君臣态度不一,于是晋国没有马上出师相救。
B.晋国派一个叫解扬的人到宋国去,告诉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在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把解扬扣住交给了楚国。
C.楚王多次对解扬进行利诱,让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于是按照楚王的命令说了晋国不会出兵救宋。
D.解扬认为,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叫信,国家的利益要靠君主的义和臣子的信。
3.把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A.宁可以急相弃邪?
B.当捐身以报国恩。
C.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
D.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3、填空题 写出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并指出词性。
乃
乃令秦武阳为副_________________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____
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_________________
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____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__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
还
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________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_____________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_________________
就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_________________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项脊轩志》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妻来归???????????????????嫁过来
B.吾妻归宁???????????????????回娘家
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修葺
D.其制稍异于前???????????????制度
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后六年???????????????????其制稍异于前
B.余既为此志?????????????????为赋以吊屈原
C.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乃不知有汉
D.然自后余多在外?????????????何为其然也
3、翻译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途径。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