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横线上说的“这条计”是指什么计?它“好”在什么地方?(3分)
???????????????????????????????????????????????????????????????????????????????????????????????????????????????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这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3:文中画线①至⑨上的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请分类归纳后,说说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从中可看出,《水浒》在写人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
小题4: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火烧草料场来谋害林冲。“好”在烧死林冲,不留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小题2:
试题分析: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上下文揣摩,揣摩上下文就不难断定“这件事”指代的是害死林冲。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加以分析判断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人物手法作用的理解。解答时就应考虑到人物与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作者为什么说“插秧的姿势最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这段话如果不用比喻该怎么说?请改写。(要求意思基本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退步原来正是向前”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木雕,现代家居的细节
唐羽
如果将时光倒退二十年,谁也难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从江南小镇明清老宅里拆下来的旧门窗、旧床板、甚至客堂回廊里的牛腿、挑头、额枋、裙板等部件,现在成了家庭装潢的“零部件”。
这些木雕从雕刻工艺上看,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从题材上看,大多为民间故事和戏剧故事,还有一些是吉祥图案、花草鱼虫及四季美景,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值得再次挖掘的文化宝库。
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的花板主要分为安徽徽雕和浙江东阳木雕两大流派。前者雕工细致、刻画精巧、底子打磨光滑,其中的浅浮雕特别有艺术价值;后者雕刻繁复,从一层二层的浅雕发展到八、九层的深浮雕,是深雕的代表。使用的木材主要是柏木、樟木、银杏木、楠木等,楠木又以金丝楠木为尊。
关于明清木雕,专家通常把它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建筑构架施雕比较简洁,常见的是一些花草纹样雕刻,最关键的一点是人物雕刻还没有在民居建筑上出现;第二时期是清中期,一般指乾隆一朝。民居建筑上的木雕风格与瓷器一样也从简洁走向繁杂华丽,“牛腿”、“帽翅”上出现了夔龙、猛狮、梅花鹿等瑞兽,花草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格扇的条环板上(即现在所说的花板之一);第三时期是清中期,即嘉庆、道光时期,这一时期的木雕匠师受到前朝玉雕、瓷器匠人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操作时有意炫技,建筑构架中大量出现了人物雕刻,人物形象从帝王将相到农夫村姑,无所不包,动物雕刻更讲究立体,出现了透雕和混雕;第四时期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也即从咸丰后,主要是“画工体”与“雕花体”两种形式出现了,并以各自的风格发展。前者有意摹拟绘画的笔意和气韵,追求诗情画意的效果。后者秉承传统木雕的风格与技巧,在用刀和功力与表现形式上以继承传统为主,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以连环画形式出现在雕花板上,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戏剧和“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等神话传说成了新的表现内容。同时,这一时期的工匠还自觉地吸收了西洋家具雕刻的技巧,并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如将西番莲等西洋纹饰糅合进来,装饰方面趋于繁琐,有的木雕还敷金绘彩,人物、动物、花鸟形象更加独立。
1、为“花板”、“画工体”下定义(二者选做一个)“花板”是???????????????????“画工体”?????????????????????????????????????????????????
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说明方法。
3、请从木雕上人物形象着手分阶段介绍明清木雕的发展
??????????????????????????????????????????????????????????????(100字以内)
4、第一段中“零部件”的意义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花板是在格扇的条环板上的木雕。画工体是摹拟绘画的
本题解析:
1.
2.
3.
4.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龙卷风学名“龙卷”,多出现在夏季地表或海面显著增热的午后,这时空气垂直对流十分剧烈,巨大的积雨云迅速增长,在雷雨大风天气状态下,龙卷风便有可能应时而生了。积雨云前部为上升气流,后部为下沉气流,两种气流交界处,大气极不稳定,这种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涡管,像一个猛烈旋转的“大轮子”,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高速气柱,如“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自积雨云底部旋转而下。有的稍伸若隐悬挂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有的能伸达地面或水面,在陆上卷起泥沙、尘土等的,称为“陆龙卷”;在海上卷起海水的,称为“水龙卷”,俗称“龙取水”。
龙卷的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一千米左右,但龙卷中心的气压非常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所到之处,草木、尘沙席卷而上,墙倒屋塌,吸力和破坏力特强,而由于尺度很小,常见相邻两座建筑物一座被毁而另一座却毫发无损。因为龙卷风生消迅速,来去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乎无法预报。
“尘卷风”不如“龙卷风”名声大,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的晴好天气,日晒充足,地表干燥,在地表受热不均时,涡旋中心的热空气强烈上升,四周的空气则向涡旋中心急剧流入补充,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大量的尘土和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尘卷风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当然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楼群之间狭窄的空间会加速风的旋转,也可能加强对流天气。“尘卷风”的破坏力、影响范围远比龙卷风小得多,但发展成强烈尘卷风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能量也足以拔树倒屋,形成灾害。2004年8月27日,一股强烈的尘卷风突袭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工地,三幢临时设施屋顶被卷起,房子被摧毁,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龙卷风与尘卷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龙卷风和尘卷风的比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起龙卷风和尘卷风的“罪魁祸首”均是强对流天气。
B.我们看到的龙卷风均是一个“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而尘卷风均是一个小尘柱。
C.龙卷风发生时往往夹着雷雨,尘卷风出现时却往往万里晴空。
D.龙卷风比尘卷风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但发展强烈的尘卷风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碰见和尘卷风生成、消亡都很突然,时间短,尺度小,近期内很难提高预报水平。
B.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楼群的剧增,可能会使对流天气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尘卷风形成的可能性。
C.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听到由远而近的巨大呼啸声,应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
D.发生尘卷风时,应尽快远离尘卷风可能经过的高大广告牌、不结实的临时性建筑和树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能够拔树倒屋、毁房伤人的尘卷风就不是“一个小尘柱”了。
小题2:据文章介绍,龙卷风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目前人类短跑的速度远低于此,所以遭遇龙卷风时“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是十分危险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粱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