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年8月12日,五院院士张立纲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去。他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POWAY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IBM,一千就是30年.作为知名科学家,呆在IBM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2月13日,张立纲应正准备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的吴g-玮之邀来港,随即应聘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香港科大不出数年,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多事情不好处理。吴g--玮回忆治校之中的艰难历程时说:“当年科大内部好多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之后.他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香港科大教授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诉他:“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
张立纲的理想中,研究型的大学和教授治校,应成为学术自由的一种方向。“研究型”.意味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张立纲认为,既然学校不大、经费不多,就该集中资源,做能做得最好的事。事实证明,张立纲严格挑选的好几个项目都做得十分出色,毫无疑问属于世界级,这些专业项目至今还都是科大的重点.
与张立纲相交二十多年的香港科大未经武校长专程赴美吊唁,“张教授是一位广受爱戴的人物。他精力充沛,幽默隽智,魅力过人”。“他是一流的科学家和一流的大学行政人?员,他的为人也是我们的典范。”
(选自2008年9月8日《南方周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张立纲到香港任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立纲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创立之初的香港科大渡过难关立下了很大功劳。
B.张立纲应吴家玮之邀到港,实现了他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的愿望。
C.张立纲到香港后,吸引了更多学者到香港科大,很快扩大了香港科大的国际影响。
D.张立纲呆在美国很不如意,总感觉是一个暂时状态,认为应该为中国做点有意义的事。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立纲认为了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因而反对身兼数职。
B.张立纲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教授治校,具有学术自由,还要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
C.张立纲一心为校,毫无私心,功绩卓著,广受爱戴,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
D.张立纲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赢得了大家的信赖,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院长。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很不如意”错。
小题:A“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错;B曲解文意;D“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学术争论”与“被推举为科大理学院院长”无因果关系,且时序颠倒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儒家体育精神:败者饮酒德者无所求
叶匡政
今天人们说起奥运,像说的是自己家里的事,这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之初。那时的希腊人认为;人的精神归上帝管,人只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这种理念体现于运动,就是只强调身体的竞技与体魄的强健,把身体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为竞赛的最终目的。现代奥运无论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无非还是这个。
中国从春秋开始,就脱离了神话时代,相信人不仅主宰自己的身体,也主宰着自己的精神。儒家认为,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础上,身体和技艺才有价值。所以儒家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即使竞赛,也是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养。孔子认为‘‘贤者”才能参加竞赛,因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理解竞赛的意义,才能不为竞赛所损害。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但不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运动与体育精神。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体育竞赛的基本认知,意思是: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就是此时,也是相互作揖后登堂比赛。赛后再相互作揖,走下堂来饮酒。这种竞赛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孔子所说的射,就是古代的射礼,当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弓箭在当时,既可狩猎,也是重要的武器。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就将射箭比赛“饰之以礼乐”,使它不仅成为一种竞赛,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中国竞技运动的独特精神。
《礼记》阐释道:射的意思就是“释”,也就是“舍”的意思。所谓释,就是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所以,做父亲的,要把靶心当成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做国君的,做臣下的,也都要如此。射箭,其实就是射向代表自己志向的靶心。那时男孩一出生,就让人用
桑木弓和蓬草做六枝箭,代表孩子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代表男子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儒家认为,男人只有志存四方了,才有资格坐下来吃饭。
古时天子通过射礼来选拔诸侯、卿、大夫等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每年天子在专门的射宫比试射礼。诸侯在射礼中,如多次得到褒扬就会增加封地,多次成绩不好的就会削减封地,所以古语说:“射者。射为诸侯也。”“侯”就是指射箭用的靶子,这即是“诸侯”二字的来源。
儒家认为雅乐能陶冶性情、调整心志,所以故意给单纯的体能竞技设置了难度。在竞赛的最后一轮加入了《诗经》的演奏。竞赛不仅比箭中靶心的多少,更要看仪容体态是否合于礼,动作节奏是否合于乐,有一套复杂的裁判方式。与奥运相比,射礼更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它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来提升人的身心修养,所以修养越高的人,获胜的可能性能越大。它的竞赛规则与今天的奥运会比,也要高明、深奥得多。???
所以,《礼记》中把射礼称为“仁之道也”。射礼虽已失传,但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独特认知,并没有被抹去。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与这种传统文化心理有关。
有意思的是,古奥运会和射礼都以饮酒来结束比赛。古奥运会奖胜者饮酒,这就是今天奥运奖杯的由来。而射礼则请败者饮酒,古人认为酒是稀罕之物,所以人们祈求射中,来辞谢饮酒,以示有德行的人无所争求。仅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窥见中西体育精神的大不同。
(选自《艺术中国网》2008年8月10日)
小题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奥运并没有附加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还是强调身体竞技与体魄强健的古奥运精神。
B.只有“贤者”才能参加竞赛,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并影响到后世。
C.古时天子通过“射礼”这个唯一的方式来选拔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
D.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因为今天的体育赛事不如古代的射礼那样精彩。
参考答案: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
A项,错在“并没有附加什么新理念”,原文为“现代奥运无论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无非还是这个”;C项,“唯一的方式”错,原文没有提到这个意思;D项,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不是因为赛事不如古代的精彩,是因为现代奥运缺失了古代射礼中那种体能与心志的同一性,仅是单纯的身体竞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十年前来自十五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实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的变形和振动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钢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的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科技界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就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振动。美国则有人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航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自动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不治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有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感知自身的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改变其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的建筑。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升级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作出判断和相应处理的建筑。
C、能感知自身状态及变化,一旦灾害发生,便能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的建筑。
D、具有“大脑”,能感知和判断自身的状况,灾害发生前,能进行预报并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建筑。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国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和“反映”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映”建筑物的状况及变化。
B、在建筑材料中埋植光纤维,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记忆功能并延长寿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物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是为了让建筑物能自我保护,自我修复。
参考答案:1、C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
——记奋战在雪域高原国防施工一线的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解放军报社记者?张海平?高志文?孙兴维 这是2010年两种别样的眼泪:在都市,有一棵银幕上的树叫“山楂树”,许多人坐在影院里看着它擦着眼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泪?在高原,有一棵雪山上的树叫“英雄树”,它是兰州军区某工兵团。记者走近它,看到这棵很少有人知道的“英雄树”落泪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泪?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 。”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标题采用了“英雄树”这个比喻的说法,形象地体现了兰州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会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
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案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鸣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里。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表现在女性方面。
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中国桃花文化如此独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①出于“尚红”礼俗,桃花被人们当作吉祥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