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①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践更,秦汉徭役的一种。被征用者用钱雇人代服更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时阴贼贼:狠毒
B.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望:怨恨
C.不可者,各厌其意厌:满足
D.诸公以故严重之严:严厉
小题2:下列加划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非其任,强必灌之。②则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①上闻,乃下吏捕解②乃令骑下马步行,持短兵接
C.①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D.①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也
小题3:以下语句全能表现天下人对郭解的仰慕之情的一项是 (3分)???(?)
①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②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
③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④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
⑤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⑥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A.①②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3分)
?????????????????????????????????? ▲?????????????????????????????????????????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3分)
?????????????????????????????????? ▲?????????????????????????????????????????
(3)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严:尊重
小题1:A①他的②自己;B就; C①到②他; D、①把②因为
小题1:②那人是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③是说郭解的门客维护他的名誉,不可选
小题1:(1)微1分;具通“俱”,1分;句义通顺1分(2)“见”表被动,1分;“也”判断句,1分;句义通顺1分(3)每小句1分。
【译文参考】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露身体,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籍少公把郭解送出关后,郭解转移到太原,他所到之处,常常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逐郭解,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一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唉,可惜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B.尝大醉,上前草诏——上:走上
C.白益傲放——益:更加
D.辟为僚佐——辟: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以命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所业投贺知章——铸以为金人十二
C.白长笑而去——城入赵而璧留秦
D.遂举荐于玄宗——为降虏于蛮夷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李白“傲放”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②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 ③麟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④尝大醉上前,草诏,使力士脱靴 ⑤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⑥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来的,就用“白”作他的名字。李白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这些都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早先,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累系浔阳狱”,又是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
参考答案:1.B
2.B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郡守荐华为太常博士。迁长史兼中书郎。帝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帝甚异之。数岁,拜中书令。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及吴灭,进封为广武县侯,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拜右光禄大夫。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司马雅夜告华曰:“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匡朝廷,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雅怒曰:“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不顾而出。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晋书?张华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于周急,器识弘旷笃:忠实
B.帝甚异之异:认为……奇异
C.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谢:感谢
D.臣不爱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以华为度支尚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B.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
C.(司马雅)不顾而出
D.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华才干的一组是
①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②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 ③(华)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④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⑤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⑥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识优异渊博,辞藻温和华丽,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因此同郡卢钦、乡人刘放都很推崇他,陈留阮籍认为他有辅助帝王的才能。
B.张华才华横溢,记忆力强,过目成诵。晋武帝曾向他询问汉朝的宫室制度,他从容自如,对答如流;并且把画出的图样放在地上,令群臣注目,连武帝也为之惊异。
C.晋武帝谋划攻打吴国,张华不顾群臣反对表示赞成。进军之初未能取得胜利,贾充等人要求诛杀张华以谢天下,武帝因喜爱张华而主动替他承担了责任。
D.赵王伦、孙秀打算篡夺帝位,派人拉拢张华,张华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果断予以拒绝。于是被逮捕杀害并诛杀三族,朝廷内外都对他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
小题6:将下列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分)《逍遥游》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3分)《祭十二郎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谢:谢罪
小题1:而:表转折
小题1:以为,句中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
小题1:③反映其有勇。⑥没有提到他的才干。排除有③和⑥的。
小题1:文中虽写其“强记默识”,但无“过目成诵”之义;“画地成图”是在地上画出图样。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适”、“何”必须翻译正确,否则酌情扣分。(2)“少孤”、“省”、“所怙”必须翻译正确,否则酌情扣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张华,字茂先,是范阳方城人。年少丧父,家境贫苦,自己靠放羊为生。同郡人卢钦看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同乡人刘放也觉得他才能不同一般,就把女儿嫁给他。张华学业优异广博,辞藻温和华丽,从小自律,行为谨慎,即使是仓促之间,也一定按礼法行事。勇于做好事,尽心周济别人之急。器量宏大,在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他。在他还未出名时,陈留人阮籍见他后,感叹说:“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从此,他的名声开始显著。郡守推荐张华做太常博士,(不久)升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晋朝建立后,张华拜官黄门侍郎,封为关内侯。 张华记忆力极强,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谈起来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武帝曾经问汉宫格局,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了疲倦,并在地上画出了图形,让旁边的人惊异不已。武帝也觉得他的才华非同一般。过了几年,被任命为中书令。 当初,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攻打吴国,可是诸大臣都认为不行,只有张华赞成这个计策。等到将要大举进攻时,武帝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掌管漕运粮草,决定军务大事。各路大军进发后,却没有取得胜利,贾充等人上奏诛杀张华来向天下人谢罪。武帝说:“这是我的主张,张华只不过跟我的想法相同罢了。”当时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轻举冒进,唯独张华坚决持进军意见,认为必定能取胜克。等到后来灭掉吴国,进封张华为广武县侯。张华名重一时,众人推崇佩服,有宰相的声望。惠帝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授官为右光禄大夫。赵王司马伦与孙秀将要废除贾后,孙秀让司马雅在夜里告诉张华说:“现在国家将要危险,赵王想跟您公共同匡扶朝廷,成就一番霸王的事业。”张华知道孙秀等人一定会篡权谋位,就拒绝他。司马雅恼怒地说:“刀子将要砍向你颈脖,却如此说话!”没有回头的走出去。于是(张华)被收捕,诛连三族。朝廷内外没有不悲痛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B.吾自以为至达已
C.其不仁兹甚
D.人卒九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吏部侍郎沈公行状
杜 牧
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我烈祖司徒岐公,与公先少保友善,一见公喜曰:“沈氏有子,吾无恨矣。”因以冯氏表生女妻之。
贞元末,举进士。时许公孟容为给事中,权文公为礼部侍郎,时称权、许。进士中否,二公未尝不相闻于其间者。其年,礼部毕事,文公诣许曰:“亦有遗恨。”曰:“为谁?”曰:“沈某一人耳。”许曰:“谁家子?某不之知。”文公因具言先少保名字,许曰:“若如此,我故人子。”后数日,径诣公,且责不相见。公谢曰:“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违某孤进,故不敢自达。”许曰:“如公者,可使我急贤诣公,不可使公因旧造我。”
历尚书司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命服朱紫。时穆宗皇帝亲任学士,时事机秘,多考决在内,必取其长,循为宰相。公密补弘多,同列每欲面陈拜章,互来告公,必取规议,用为进退。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上欲面授之,公奏曰:“学士院长,参议大政,出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为。凡宰相之任,非能尽知天下物情,苟为之必致败挠。况今百姓甚困,燕、赵适乱,臣以死不敢当,愿得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出称疾,特降中使刘泰伦起之,公称益笃。
每处一事,未尝不从容尽理,故所至之处,富庶欢康,理行第一。每去任,人吏泣送出境不绝。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
公常居中,虽有重名,每苦于饥寒,两求廉镇。时宰许之,皆先要公曰:“欲用某为从事,可乎?”公必拒之。至有怒者,公曰:“诚如此,愿息所请。”故二镇幕府,皆取孤进之士,未尝有吏一人因权势入。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沈氏有子,吾无恨矣
B.公常居中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命服朱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上欲面授之骊山北构而西折
C.因以冯氏表生女妻之醉则更相枕以卧
D.二公未尝不相闻于其间者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某不之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
B.而今安在哉
C.多于南亩之农夫
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公年轻时勤奋读书,善于写文章,通晓《春秋》,不到二十岁时就出名了。作者的祖上司徒岐公很欣赏他,把冯氏的女儿嫁给了他。
B.贞元末年,沈公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礼部侍郎权文公对此感到遗憾,后来登门责怪沈公没有事先拜见他。
C.沈公在朝廷任职时,很受皇上、同僚的信任。同僚想面奏皇上时常常来听取他的意见,皇上也曾想让他担任学士院长一职,不过被沈公推辞了。
D.沈公曾经因为生活原因两次要求外放做官,当权者答应了他,但提出了任用指定人员做他的幕僚的条件,被沈公拒绝。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4分)
译文:??????????????????????????????????????????????????????????????????????
(2) 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3分)
译文:??????????????????????????????????????????????????????????????????????
(3) 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A.遗憾。B.在京城任职。C.雨过天晴。D.旧事。)
点评: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小题2:试题分析:C(A.名作动。B.名作状。C.把;而。D.在。)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3:试题分析:B(A.判断句。B.宾语前置。C.状语后置。D.被动句。)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于”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为所”表被动,还有“见”。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小题4:试题分析:B (登门责怪沈公的是许孟容。)
点评:做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闻:使……闻。丈人:对年老者的敬称。致:实现、达到。累:连累。各1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再:两次。逡巡:退避、谦让。不就:不就职,不接受任命。各1分。句意完整1分。(3)这个句子中,及:等到。知:了解。相吊:吊唁他。各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