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1935年8月11日)?朱自清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
《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略有删改)
1.朱自清认为,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_ 的。
2.在朱自清看来,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的。
3.闻一多和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相异处的主要之点是:闻一多作诗 __________;徐志摩作诗 __________ 。
4.下列对闻一多,徐志摩的比较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都不能摆脱西洋诗歌的影响。
B.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象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C.闻一多、徐志摩写诗,在技法上都考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D.闻一多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徐志摩重视新诗体制的尝试,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
E.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惟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咏爱情的爱情诗人。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予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答: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4分)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小题1: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至少举出两种? (4分)
小题2: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史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费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近视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球的折射。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费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柞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要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小题1:下列对有关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了“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观点。
B.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C.长期视觉经历影响眼睛的生长和眼球折射功能。
D.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对拉普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率也在增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虽然弗雷德里克等许多医生对近视有着相似的看法,但近视原因至今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C.戈德史密特仅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弗雷德里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D.生命孕育最初的三个月,母亲感染、早产、不正常光照都可能埋下近视的隐患。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即便注意日常用眼习惯仍可能患上近视。
C.虽尚无良方,但将来可靠吃药治疗近视。
D.加强眼保健操管理可有效防治学生近视。
5、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小题。
肖邦之夜
①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薄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对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傅聪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妤,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1998. 10(有删节)
【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文革期间不能回国。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写肖邦音乐会作了铺垫,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了作者的好恶。
C.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小题2:(1)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3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小题4:本文表现出作者对文化艺术怎样的态度?(答出一点即可)请你针对作者的这种态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