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1-19 03:43: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笑 与 泪
[黎巴嫩] 纪伯伦 (1883-1931)
①太阳从那些秀丽的公园收起了它最后一道霞光,月亮从天边升起,温柔的月光泼洒在公园里。我坐在树下,观察瞬息万变的天空。透过树枝的缝隙,仰望夜空的繁星,就像撒在蓝色地毯上的银币一样,远远地,听得见山涧小溪淙淙的流水声。
②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寻找栖所,花儿闭上她困倦的眼睛。在万簌俱寂之中,我听见草地上的轻轻的脚步声,定睛一看,一个青年伴着一个姑娘朝我走来。他们在一棵葱郁的树下坐下来。我能看到他们,但他们却看不到我。
③那个青年往周看了看,说道:“坐下吧,亲爱的,请你坐在我的身边。你说吧!笑吧!你的微笑,就是我们未来的象征。你高兴吧!整个时代都为你欢呼。我的心对我说,对你那颗心怀疑,对爱情的怀疑是一种罪过,亲爱的!不久,你将成为这银色月光下照耀下的广阔世界里的一切财产的主人,成为一座可以和王宫媲美的宫殿主人。我将驾驭我的骏马,带你周游天下名胜;我将驾驭我的汽车,陪你出入跳舞厅、娱乐场。微笑吧,亲爱的,就像我宝库中的黄金那样微笑吧!你看着我,要像我父亲的珠宝那样地看着我。你听着,亲爱的!我要是不向你倾诉衷情,我的心就不会安宁。我们将欢度蜜年。我们要带上许多黄金,在瑞士的湖畔,在意大利游览胜地,在尼罗河宫旁,在黎巴嫩翠绿的杉树下度过我们的蜜年。你将与那些贵公主阔夫人相会,你的穿戴一定会引起她们的妒忌。我要给你所有这一切,难道你还不满意吗?啊!你笑得多么甜蜜啊!你微笑就仿佛是我的命运在微笑。”
④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他们俩悠然自得地走着,就像富人的脚践踏穷人的心那样踩着地上的鲜花。
⑤他们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而我却在思考着金钱在爱情中的地位。我想,金钱——人类邪恶的根源;爱情——幸福和光明的源泉。我一直在这此思想的舞台上徘徊。突然我发现两个身影从我面前经过,坐在不远的草地上。这是一对从农田那边走过的青年男女。农田那边有农民的茅舍。在一阵令人伤心的沉默之后,随着一声长叹,我听见从一个肺痨病人的嘴里说出了这样的话:“亲爱的!擦干你的眼泪,至高无上的爱情已经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成了它的崇拜者。是它,给了我们忍耐和刚强。擦干你的眼泪!你要忍耐,既然我们已经结成亲爱的伴侣。为了美好的爱情,我们得忍受贫穷的折磨,不幸的痛苦,离别的辛酸。为了获得一笔在你面前拿得出手的钱财,以此度过今后的岁月,我必须与日月搏斗。亲爱的,上帝就是那至高无上的爱情的体现,他会像接受香烛那样接受我们的哀叹和眼泪,他会给我们适当的报酬。我要同你告别了,亲爱的!我不能等到月光消逝。”
⑥然后,我听见一个亲切而炽热的声音打断了伤感的长吁短叹。那是一个温柔少女的声音,这声音倾注了所有蕴藏在她肺腑里的热烈的爱情、离别的痛苦和苦尽甘来的快慰:“再见,亲爱的!”
⑦说完,他们便分别了。我坐在那棵树下,这奇妙的宇宙间的许多秘密暴露在我的面前,要我伸出同情之手。
⑧那时,我注视着那沉睡的大自然,久久地注视着。于是,我发现那里有一种无边无际的东西,一种不能为严冬的苦痛所扼杀的东西,一种在日内瓦湖畔、意大利游览胜地所找不到的东西:它是那坚强不屈,春来生机勃勃,夏到硕果累累。我在那里看到了爱情。??(《世界文学》2003)
?
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2、①文中两对恋人中,男青年向女青年的爱情表白,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他们分别是用什么追求爱情的?
??
?
②第五段“我想,金钱——人类邪恶的根源;爱情——幸福和光明的源泉。”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作用?
?
?
4、文章结尾说“它是那坚强不屈,春来生机勃勃,夏到硕果累累。我在那里看到了爱情。”这句话的含义 ?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静夜听风
姜琍敏
①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淅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
②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来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③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竟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
④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遇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又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又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竟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 
⑤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
⑥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 
小题1: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2分)
小题2: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对风的复杂感受。(4分)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欤,喜欤?”的感叹?(4分)
小题4:请从修辞和句式角度,评点文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4分)



3、阅读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伤悲。
  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家近日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声称,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有这种倾向。但是,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也只发生于它们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不会发生。在试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等动物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狗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它们的眼神和头部动物作具有明显的“左斜视”倾向的特征。但是,当它们面对猴子以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却没有任何“左斜视”倾向。
  郭昆认为,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有了“左斜视”的功能,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近期的研究的表明,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狗和人类同样具备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斜视。相反,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则不再会有“左斜视”倾向。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科学家们认为,狗的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左侧大脑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低估狗的智力水平。最新的研究表明,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智力水平。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中的表现相当初学走路的孩子。
1.下列对“左斜视”现象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右半侧。
B.“左斜视”现象只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C.宠物狗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且这种现象只发生于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同样不会发生。
D.宠物狗之所以有与人类同样的“左斜视”功能,是因为狗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进化来的。
2.下列关于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狗和人类同样具有“左斜视”倾向是因为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
B.宠物狗比人类的“左斜视”能力强可能是因为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
C.宠物狗具备的“左斜视”能力,使得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伤悲。
D.狗的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左侧大脑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3.下列关于人与狗的“左斜视”现象的科学原理,正确的理解是 [???? ] A.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B.“左斜视”现象都只发生在人与狗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不会发生。
C.“左斜视”的功能是狗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
D.狗在面对倒置的图案时,会有“左斜视”的倾向,这是因为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



4、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小题1: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小题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3分)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小题3: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6分)
答:???????????????????????????????????????????????????????????????????????????????
???????????????????????????????????????????????????????????????????????????????????????
??????????????????????????????????????????????????????????????????????????????????????
小题4: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6分)
答:????????????????????????????????????????????????????????????????????????????
????????????????????????????????????????????????????????????????????????????????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施罗德的多彩人生
幼年时期,因为家境贫寒,施罗德一家六口不得不靠社会救济生活。施罗德很小就知道干活补贴家用,他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帮助农民收甜菜、挖土豆,13岁时就学会了开拖拉机耕地。
1950年,施罗德开始上学读书。1957年冬,他初中毕业。虽然施罗德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家里付不起学费和上学坐车的车票,无法继续升学,于是来到联邦铁路局报考候补公务员,可他在实际操作考核中没能过关。不久,施罗德成了一名零售商学徒,站在莱姆戈的一家杂货铺的柜台后面卖瓷器。面对世态炎凉,施罗德没有自暴自弃,更不甘心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立志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景况。
好学的施罗德一面做售货员,一面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在夜校念书。1964年中专毕业后,施罗德进入齐格尔兰德学院,1965年又转入威斯法伦学院。1966年他22岁时,参加中学毕业会考,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资格。1966-1971年,施罗德进入哥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法学系进修法律专业。在攻读法律学位的同时,施罗德曾同时打几份工。1976年,施罗德成功地通过了律师考试,成为正式挂牌的律师。
施罗德仕途坦荡,不到40岁就成为社民党的重要骨干。上世纪80年代的某天晚上,施罗德和朋友经过总理府,喝了啤酒的他曾隔着铁门向里面大声叫道:“总有一天,我要成为这里的主人!”十多年后, 1998年9月27日,施罗德成为德国总理。1999年4月,施罗德当选为社民党主席。2002年10月,他再次当选为德国总理。 他的个人魅力、才干乃至政治家特有的机敏和权术都是他的成功“利器”。
施罗德刚出道时面对媒体有点战战兢兢。然而,历经政坛多年“摸爬滚打”之后,深知媒体“分量”的施罗德已完全掌握了应对之术。他既懂得如何在各类媒体前表现自己,又能够体会媒体的不易而给予积极配合。人们每次从电视上看到施罗德与政要们开完会,他总是迎着一大群着急的记者走上前去,有时甚至张开双臂说道:“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其合作态度不仅让记者们动容,连电视观众也被他能够设身处地为记者着想而感动。《波士顿环球报》曾称施罗德是社民党的“媒体大师”。
“我是一个攀登者”,施罗德曾这样说,他并不像其他政客那样,对自己的缺点避而不谈,对敏感问题含糊其词。他是出了名的直率。这也是他被这个把诚实看得比名誉还重的国家的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之一。施罗德的坦白,恰到好处,既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无意中还能让人们觉得那问题本身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施罗德身为内阁总理,位高权重,可如此“重量级”人物的日常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
施罗德有政府给他配备的高级防弹轿车,但这并不是他的个人财产。周末的时候,施罗德想用它也必须按规定自付343欧元。于是,囊中羞涩的他只好开着自己那辆老掉牙的“大众”汽车,并且还要带上保镖。一位专栏作家这样描述:“这一场面真有趣,施罗德总理缩着肚子坐在大众汽车方向盘后,而他的保镖们总是开豪华车紧随其后。”长此以往,总理周末外出成为柏林大街上的一道景观。
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房租,施罗德从柏林的一座政府别墅搬进了一套月租金不到600美元的两室公寓中。每次他的妻子和女儿到他那儿度周末,女孩只能睡在支在父母双人床旁边的一张简易床上。在周末,邻居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施罗德身穿工作服修理家居用品;多丽丝则在洗熨衣服,一日三餐,亲力亲为。
德国一位资深记者曾这样评价施罗德:“他是一个对政治充满了热情的男人,如果他爱钱,早就经商去了。”施罗德自己也说:“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机会好好享受政治以外的生活。”但他并不后悔当初放弃律师职业去从政,虽然做一名律师的收入要多得多。他说:我不会嫉妒那些过着豪华生活的人。”当然,为了妻子生活更好一些,他自己也在计划多挣点儿钱,例如写回忆录等等。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初中毕业,无法继续升学的施罗德只好到联邦铁路局报考公务员,可他在实际操作考核中没能过关。
B.好学的施罗德一面做售货员,一面继续在夜校念书。1966年他参加中学会考,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资格。
C.由于经济困难,在攻读法律学位的同时,施罗德曾打几份工。1976,施罗德成功地通过了律师考试。
D.2002年10月,他再次当选为德国总理,成功“利器”是他个人的魅力、才干乃至政治家特有的机敏和权术。
E.德国是个把诚实看得比名誉还重的国家,因此直率得出了名的施罗得才被德国人民所喜爱。
小题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幼年施罗德就具有自立自强的性格?(6分)
小题3:施罗德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但是用我们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来评价,他在履职、日常生活方面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6分)
小题4:本文的哪些内容、哪些写法体现了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真实性与艺术性?(8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