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书边事
张乔[1]
调角[2]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3]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1)张乔:唐代诗人。(2)调角:犹吹角。(3)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小题1】简要赏析首联中的“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书边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征人倚戍楼”展现了“征人”与“戍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中“貂锦”一词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指的是____________,“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参考答案:借代;将士;对战争造成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的深切同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3)
???????????????????????????????????????????????????????????????????????????????????
小题2:首联写景、颔联抒情,情景之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3)
???????????????????????????????????????????????????????????????????????????????????
??????????????????????????????????????????????????????????????????????????????
参考答案:
小题1:(1)久滞他乡的孤独惆怅;思乡思归的迫切;迟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点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需立足于全诗。对于词来讲,又可以通过词的章法结构来帮助理解剖析。词的上片写景记事,下片往往抒情、议论。下片即使是写景,也是通过来抒情。因此在立足于全篇的基础上,应重点抓住词的下片。另外,词常有表明或隐含诗人感情的词语跳跃于词间,抓住词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也是抓住诗人感情的有效抓手。
小题2: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马戴诗《落日怅望》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
参考答案:(1)答案:“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它很好地将阳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4分)
(2)简要分析,本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
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